中秋節祭月的由來(精選4篇)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
祭月祝文編輯
祭月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高聲誦讀祭文。
祭文是祭奠和供奉先人神靈時誦讀的文章。在傳統的祭祀儀式上,一般都采用古體祭文,以延古風,繼承古代禮樂制度。
古體祭文的書寫格式,習慣以“維”字開頭。“維”是助詞,僅作發語詞(可拖長音,示意“開始讀祭文了”)。緊接著開篇明義,即言明祭祀時間及祭祀誰,誰來祭祀。
祭文的主體必須簡煉,簡明扼要地表達對祭祀對象的緬懷之情,常以回憶祭祀對象的生平業績為主,或加以感情的抒發。
最常見的古體祭文是四言句。好的古體祭文,語言押韻。可—韻到底,也可中間變韻。
祭文結尾用“尚饗(讀享)”一詞結尾。表示希望祭祀對象來享用祭祀的供品。
我們為大家提供的祭月文,以古體寫成,但求通俗易懂。祭文共分三段。首段歌頌自然界月神的豐功偉績,以三皇五帝祭祀來顯示月神的偉大;中段贊美月亮帶給人們的各種文學情懷,其中包括對女性姣美的欣賞、對寂寞的哀怨、對親人的思念以及游子思鄉的情感,還特別突出了不朽的《詩經》和《離騷》對月亮的贊譽;末段則祈求月神給我們帶來好運。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2
民間祭月編輯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中國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并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乞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泵枋龅氖侵星锕澮故廊嗣嬖鲁龇轿辉O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后焚毀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代人中秋節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由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孔夫子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我國傳統“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所以說,祭月活動重新受到重視應該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祭祀禮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每年清明節祭祀黃帝陵、端午節祭祀屈原、中秋節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動,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3
祭月儀式編輯
明清時期祭月儀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活動,這也是唐朝后根據“中秋月圓”而發展出的以“家人團圓”為主題的民間祭月活動。
祭月要持肅敬之心。《論語》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敝f,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邊。祭月前要能夠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團聚一堂,面對月出方向設祭案,案前高掛月神像(俗稱月光紙),案上放置月餅、祭酒、西瓜(切成蓮花狀)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為祭祀供品,外加紅燭兩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爐)一個,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漢代又稱經坐,即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拜禮,則需在案前鋪設跪拜席位。
家人中選主祭一位(明清逐漸有“男不祭月”的習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長者。但現代祭月可以不考慮明清的這一習俗。另外,為了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主祭之職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擔任。習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職責是代表并引領家人行使祭月的禮儀。另選贊禮一位,主導祭月的過程。
現代中秋祭月,應以傳承華夏千年傳統文化為主。以禮儀引導心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融合。心智到處,卻可不拘禮儀的細節。承古卻不拘于古,這是現代人祭月應有的境界。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4
唐太宗貞觀年間已出現“中秋節”一詞。《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的記載,說明當時已有節日的雛形。在繼承先朝祭月禮儀的同時,中秋節的活動內容因為唐朝自由、浪漫的精神氣質而日益豐富起來,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游月宮等神話的相繼出現,使中秋文化自唐朝起充滿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中秋節俗得到充分發揮和演進。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北宋太宗年間,朝廷正式將農歷八月十五定為全民性的中秋節,放假一天,世俗歡愉。明清以后,中秋節繼續向民俗的方向發展,終成為與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民俗大節。20xx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