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月亮中的兔子
射木兔和食兔肝:
俗語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因地而異,因民族而異,我國疆域廣闊,民族眾多,因此,同樣是兔子,卻有完全迥異的習俗。
在我國一千年前的遼族,前身是契丹族,源于東胡,是遼河上游的一個游牧民族。因為契丹人以游牧為生,對兔子一類小動物既不以為奇,也不作為神物崇拜,只是一種狩獵對象而已。從這點出發,他們也產生了和兔子有關的娛樂和飲食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別有風趣也具有濃郁的北方特點。
與江南三月三出郊踏青,舉行歌會不同,北方則以它自己的特點,舉行騎射活動。每年這天,遼族人民要舉行一種射木兔的游戲,也是比賽箭術的一次例會。比賽者將一木雕的兔子放在選定的地方,參加者分為兩組。騎馬較射,以射中木兔為勝。有趣的是敗組必需給勝組跪進酒漿,表示祝賀和尊敬;而勝者不需下馬,仍然騎在馬上,接過酒盅,一飲而光。(見《燕京雜記》)由于兔子前腳小而短,后腳大而長,奔跑迅捷,出沒無常。因此,只有高明的射手才能射中。這種象征性的射兔活動,也許是在游戲中寄托人們對今年狩獵豐收的某種祝愿。
每年重陽節,遼族人民還有食兔肝的飲食習俗。該日,遼統治者先率領臣屬部族,舉行射虎活動,規定射中少者要罰重九宴,這大概也是對騎射的鼓勵和考查。射畢,選擇高地,立起帳幕,給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同時,把兔肝切成片,攔以鹿舌醬食之。兔肉鮮嫩,并富有營養。兔肝更是美味可口。遼族人民當然不會忘記這一美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