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的日子中秋節記敘文1000字(精選3篇)
團圓的日子中秋節記敘文1000字 篇1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中國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團圓的日子中秋節記敘文1000字 篇2
學校給我們發下了一本《我們的節日》的新書,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來。其中一篇講到“中秋節”,看著、看著,一幕往事涌上我的心頭。
那是去年,一天我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有幾盒月餅。我想是不是中秋節要來了?我正想打開吃,這時媽媽進來了。媽媽說,一家人一起看月亮吃月餅,才叫團圓。等爸爸回來,我們在晚上一起吃。
爸爸干活很晚才回家。吃完飯,月亮已掛在東山上。媽媽在院子的石桌上放好了茶和月餅,一家人準備邊吃月餅邊賞月,歡度中秋節。
這時,爸爸問我說:“懂懂,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知道為什么在中秋節吃月餅嗎?”
“我不知道。我只曉得月餅好吃”。
“長大了你就會知道中秋節的含義”爸爸一邊對我說,一邊轉過頭對媽媽說,“帶上月餅,我們走”。
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干嗎去?”爸爸笑而不答。
走了10多分鐘,我們來到了一座老房子前。哦,原來爸爸是要帶我們到爺爺家去。
一進爺爺家門,見一屋子人。大伯、叔叔、姑姑他們都在,桌子上放滿了各種包裝的月餅,好一個歡樂、和睦的大家庭。我們團坐在桌前,邊吃月餅、水果邊聊天,享受著美好的親情與歡樂。聊著、聊著,爺爺對我們說,這么多的月餅他吃不掉,要我們帶回去。
大家都說,這是我們作小輩的一片心意,不能帶回去。一定要爺爺放著吃。
爺爺見大家執意不帶走月餅,就對我們說:“那好,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至于月餅嘛——走,我們上敬老院去。”
呆了一會,當大家明白了老人的心理后,異口同聲地說:“好”。
路上,見一輪圓月當空,明晃晃地照著大地,它多像一個黃澄澄的大月餅……
現在,讀了《我們的節日》這一書后,才知道這么多節日的意義,特別是中秋之夜,地球上的華人,在家的和家團聚,共慶花好月圓;離鄉遠游的,一邊吃月餅,一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那些孤寡老人更盼望社會的親情與友情。爺爺帶我們送去的不單單是幾盒月餅,送去的是——團圓、美滿、友情和親情。
中華民族有這么多的傳統節日,愿大家繼續發揮中華傳統節日的精華,和家長一起,把愛心從家庭擴大到鄰里、學校、社區乃至全社會,實現全社會的和諧與美好。
團圓的日子中秋節記敘文1000字 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臨了。
晚上,我吃過晚飯,用梨、蘋果、提子等水果做成了一盤美味的水果沙拉,然后把桌子移到大廳的中央,把水果沙拉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又分別拿來一盤瓜子,一盤香蕉和一盒月餅。用彩帶做了幾朵大花鑲在墻上。就這樣,我家的中秋節在一番精心的準備下開始了。
我把大家都聚到客廳,然后對大家說:“我們來玩猜謎游戲吧”?大家都說:“好”!首先是姥姥說:“從前有座山叫俺是山,山里有個廟叫俺是廟。廟里有個和尚叫俺是僧。俺是僧養了一頭豬,那頭豬叫什么”?姥姥剛說完,我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了雙手。看我著急的樣子,姥姥笑著讓我先說。“俺是豬”。這一說把大家都逗笑了。當我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后,恨不得找個地方藏起來。我很生氣,坐下時還故意把月餅碰掉,然后鉆在桌子下面撿月餅。等我揀完以后,姐姐開始說第二個:“從前,有Wō、Wó、Wǒ、Wò四只雞,它們是好朋友。有一只雞下了一窩蛋,不是Wō生的,也不是Wó生的,更不是Wò生的,那么是誰生的”?不甘落后的我再次舉起了雙手,并急切的說道:“那不就是我生的”。這次他們笑得厲害了。我知道原因后,火冒三丈。由于太生氣,坐下時不小心坐了個空。這回舅媽她們笑得肚子疼了。這時媽媽過來扶起我說道:“以后回答問題想好再說,不能著急,更不能生氣,她們只是逗你玩”。我紅著臉點點頭。
雖說因天陰沒看見月亮,但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講著笑話,看著電視嗑著瓜子,吃著月餅和我做的水果沙拉,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