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精選3篇)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1
中秋節有很多別稱,中秋節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團圓節"、"女兒節"、"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和"端正月"。
中秋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商品廣告上,有的寫"仲秋節",有的寫"中秋節",甚至有的日歷上也有兩種寫法。"仲秋節"、"中秋節"到底是哪一個對?還是全都對?
咱們先看看"仲秋"與"中秋"各是什么意思。
古人排序時用孟、伯、仲、叔、季,就相當于現在的第一、第二、第三。這其中,孟與伯,表示第一個;仲表示的是第二個;叔與季,有"以后"的意思。
古人說季節時,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個月,第一個月就是孟春,第二個月就是仲春,第三個月就稱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說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個月。
農歷八月十五那個節,的確是在秋天的第二個月,但是這個節日是個時點,并不是時段,這個節是秋天中的最中間的那一天,而不是一個月,所以說只能是"中秋節"而不應該是"仲秋節"。《辭海》"中秋"說:"夏歷八月十五日。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稱。"
"仲"讀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節"的"中"讀zhōng,這個"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寫法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又叫八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小編認為八月節是最接地氣的叫法,也體現出人們對中秋佳節的重視,只要一說八月的節日,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就是中秋節了。在中國北方的地方語言中,八月節也是經常出現的稱謂。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看借給他們點吧,大八月節的。"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2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我期待已久的中秋節,中秋節是我的生日。
中午的時候,家里來了很多親戚,有阿姨、姨夫、外公、外婆……最開心的是我的弟弟也來了。他們都是來給我過生日的,還帶了很多禮物,我一個個給他們道謝,他們都夸我是個乖孩子。生日聚會開始了,爺爺端上了許許多多美味的菜肴,有海蜇、甲魚、豬爪、螃蟹等等,令我垂涎三尺,我們津津有味地吃著,吃了一半后,阿姨拿出了她幫我訂的生日蛋糕,上面插上十一支蠟燭,爸爸幫我點燃了蠟燭,大家一起唱生日快樂歌,我許了一個美好的愿望,接著吹滅了蠟燭,我拿著刀切下了第一塊,媽媽幫我將蛋糕分給了大家,大家都好奇地問我許了什么愿望,我說不告訴你們,說出來就不能實現了。生日很快就過去了,為什么開心的日子總是那么短暫,我又長大了一歲,我要說:“媽媽,您辛苦了,是您花了很多時間在我身上,付出了很多精力,我許的愿望就是媽媽每天都開心快樂,希望下個生日和今天一樣開心。”
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回味無窮的生日啊!我喜歡這個中秋節。
中秋佳節的特點和寓意 篇3
中秋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戶戶的親人團聚在一起,吃著豐富的晚餐,餐桌上總少不了又大又圓的月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今年的中秋節,我非常開心。因為家里特別熱鬧,家在外地的姑姑和姑父帶著表妹回家和我們一起過中秋節。爸爸和媽媽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當然也少不了各種餡的月餅。我們一家在月光下品嘗著這些美食,望著天空中的圓月,使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每逢中秋佳節的時候,那些不能團聚的人們便將思念之情寄與寒宮的嫦娥,讓她帶給親人祝福。我又度過了一個快樂的中秋節,同時我也祝全國人民合家歡樂,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