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身》教案
孔子的道德學思想后來被孟子所繼承,并且從人性論出發作了更深刻的哲學論證,標志著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來的儒生都以孔孟門徒自居。當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學形式與質料不分,且與政治學說交織在一起,從歷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與現代價值來判斷,有些論斷不止是偏見,簡直就是荒謬了。在閱讀《論語》的時候我們也應當注意鑒別,仔細分析。不要去學那個中國臺灣的南懷槿,牽強附會,強作解人,徒添笑柄。影響中國人思想的,除了儒家,還有道家、釋家等,但以儒家為主。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嗎?》中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正是儒家積極進取,“知不能為而為之”的精神,中國近代歷經磨難,多少次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是儒家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為國盡忠,這在世界歷史上看也是罕見的。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恐怕即使目不識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聞吧。學習《論語》不能指望人們就因此成為君子圣人,但《論語》中的思想畢竟契合中國人深層心理結構的儒家傳統,于文明中國的建成不是沒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釋》中說,讀古書要“根柢無易其故,裁斷皆出己見。”
《論語》作為一部已經距離我們年代很遙遠的語錄體著作,“根柢無易其故”是很難的,“裁斷皆出己見”是否合理就要看個人的學識高低了。我想,無論后人如何解說《論語》,都不會有損于這部著作的偉大,都無損于孔子的偉大。海德格爾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說,“每一篇對我的哲學之陳述,都必將導致不幸,亦至對《存在與時間》本身亦然矣。”今日說《論語》,幸哉?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