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教案
5、眾不能堪:⑴經得起,能忍受。不堪設相。
⑵可以,能夠。“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6、 抶而仆之:使動用法。
7、按誅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樣子。
(4)虛詞
1、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
立性。
2、斂貲財以送其行:目的連詞。
3、則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不久。
四、分析結構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層意。
明確:可分兩層。前一層敘述蘇州市民反閹斗爭經過,用事實印證上文“激于義”三個字;后一層寫五人被誅。
2、前一層敘述反閹斗爭的經過,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討論明確:
這一層的描寫,感情真摯,寫吳民,則“哭聲震動天地”“抶而仆之”,其義勇可見;寫緹騎,則“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兇橫之態畢見;寫狗官,則“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狀可知。可見作者憎愛分明的感情。
第三課時:
一、探討第三段內容
1、為何先從“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寫起?點明準確時間有何作用?
與全文開頭處的“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應。同時點明蘇州暴動的原因。點明準確時間,說明記憶之深刻,影響之巨大。
2、第三段較詳細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吳民抗暴的情景。請思考吳民是在什么情況下進
行反暴斗爭的?又是如何反暴的?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時,應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來,替周公訴冤,伸張正義,并且募集錢財為他送行。這些行為,觸怒了東廠的官役,引出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暴斗爭。
文中描寫抗暴斗爭的情況,只用了兩句話“抶兒撲之”“噪而相逐”,四個動詞“抶”“撲”“噪”“逐”。就是這樣四個動詞充分活現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閹黨斗爭的情景,形象生動,準且鮮明,真可謂字字傳神,絕妙之筆。
吳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愛戴。此次被逮明顯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當時以大中丞的官銜做應天府巡撫的毛以鷺是魏忠賢的爪牙。“吳之民”本來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這個閹黨爪牙指使的。所以,“吳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來執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賢一手把持的東廠“緹騎”,“吳之民”就更加憤怒了。文章雖只寥寥數語,不僅表明“周公”與閹黨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點出了因閹黨逮捕“周公”而激起的這場“民變”的正義性。無論是“抶而撲之”,還是“噪而相逐”。“吳之民”打擊的對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見,“吳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確的,就是抗擊魏閹,把斗爭的矛頭直指禍國殃民的權閹奸佞,明確地表現出這場斗爭的偉大意義。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爭中的行動完全一致,這說明了什么?
無論是讀書人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都是傾向于正義的。正義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義之所在,人心所趨,國有危難,匹夫有責。文章正是通過這場團結一致的反暴斗爭,展現了蘇州人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敢于向惡勢力進行斗爭的崇高精神。
二、第四段字詞
(1)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2)齊讀第四段
(3)重點字詞明確
實詞
1、然五人當刑也:面對,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