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教案
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搜集背景材料、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在本詩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感受詩作的藝術魅力。
3、觸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義。
2、了解本詩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一環節建立在學生對“天狗食月”這一民間傳說“考據”的基礎上,教師布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課上請同學講故事,意在激發學生興趣。
備選材料一(備選材料可摘其精要制作幻燈片,下同):郭沫若《月蝕》:小時候每逢遇著日月蝕,真好象遇著甚么災難的一樣。全村的寺院都擊鐘鳴鼓,大人們也叫我們在家中打板壁作聲響。在冥冥之中有一條天狗,想把日月食了,擊鐘鳴鼓便是想駭去那條天狗,把日月救出。這是我們四川鄉下的俗傳,也怕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傳說。小時讀的書上,據我所能記憶的說:《周禮》《地官》《鼓人》救日月則詔王鼓,春官太仆也贊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司寇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傳》上也說是天子救日陳五兵五鼓,諸侯三兵三鼓,大夫擊門,士擊柝。這可見救日月蝕的風俗自古已然。北歐人也有和這絕相類似的神話,他們說: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hati),一名馬納瓜母(manangarm),黑蹄食日,馬納瓜母食月,民間作聲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備選材料二:[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屏紈袴穩步試云程 破寂寥閑心談月夜”:卻說那日已是八月初十日,中秋節近,接著忙了幾天節事。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喜多了兩個媳婦慶賞團圓,偏兒子又不在膝下,但是天下事事若求全,何所樂呢?待月上時,安太太便高高興興領著兩個媳婦圓了月,把西瓜月餅等類分賞大家,又隨意給老爺備了些果酒。因舅太太、張親家太太沒處可過團圓節,便另備一席,請過來要自己陪著。舅太太是再三不肯,說:“今日團圓節,沒說你二位不一席坐的。我陪著親家太太,叫他們小姐兒倆兩席張羅,豈不好?”安太太見說得有理,便也依實。只是安老爺赴了這等酒場,坐下實在無可與談的。恰好那夜后半夜月食,舅太太問起這個道理來,可就開了老爺的“天文門”了。才待講起,張太太說:“我懂的,那是天狗吃了。我們那地方,只要廟里打一陣鐘,他唬的就吐出來了。”安老爺不禁大笑,說道:“豈其然哉!這日月食的道理,由于日躔最高,居九天第三重,月躔最低,居九天第八重。日行得疾,每日行程只欠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的一度;月行得遲,不及日行十三度有余度。日月行得不能劃一,此所以朝日東升新月西見之原由也。日有光,月無光,月恒借日之光以為光,所以合朔則哉生明,既望則哉生魄,此去上弦、下弦之明驗也。日月行走,既互有遲疾,躔度又各有高下,行得遲疾高低,上下相值。日光在天,為月魄所掩,便有日蝕之象;日光繞地,為地球所隔,便有月蝕之象。乍掩、乍隔則初食,半掩、半隔則食既,全掩、全隔則食甚。彼此相錯,則生光而復圓。非天狗之為也。”
備選材料三:在日本,天狗都是身材高大、穿著修驗僧服和高齒木屐、長著雙翼、紅臉和大長鼻子、手持羽扇、寶槌的奇怪家伙。通常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令人難以想象怪力和超能力,是日本妖怪中相當強悍的一種。中國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經•西山經》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 它是人們對二郎神楊戩的孝天犬的稱呼,它不僅能幫助二郎神降妖除魔、還能吞下整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