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教案
(2)詩人情感的抒發方式:
《天狗》是直抒胸臆之作,它抒寫的是青春生命高峰狀態的一種神奇的獨特情感體驗。《天狗》第一段所表現的,就是青春生命自我擴張的美好希冀及其征服自然的浪漫憧憬。鯨吞日月、鯨吞宇宙的天狗,正是青春生命高峰體驗狀態下君臨萬物的狂放心態的具象化。接下來詩人進一步表現青春生命高峰體驗狀態下的種種微妙感覺,即中國傳統哲學中“與天地同流”、渾然忘我的審美“坐忘”境界。所以,當天狗吞了日月星辰之后,便發生一種幻覺:“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高峰體驗狀態下的青春生命力,仿佛處于原子核的不斷裂變狀態,仿佛“一種燥熱,一種攪動,一種熱辣辣的疼痛”,“在剝他的皮,在吃他的肉,在吸他的血,在咬嚙他的五臟六腑”。這種種焦灼感、燥熱感、疼痛感,“在他的周身流轉著,好象跑過他的神經、脊髓和頭腦”,而自身軀體的承受力終歸是很有限的,詩人想象中青春生命活力終將自我引爆,向四周迸射……
(3)詩歌語言的特點:
聞一多將寫詩比作戴著鐐銬跳舞。魯迅說, “詩須有形式,要易記,易懂,易唱,動聽”。郭沫若不這么看,他說:“詩的精神在其內在的韻律”,即“情緒的自然消漲”,至于詩的外在形式,諸如語言之類則象衣服,“詩無論新舊,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裸體更好!”《天狗》就是郭沫若這一詩學觀念的極端化創作,全然不講詩歌的“形式”,絲毫不考慮詩句的“勇唱動聽”,一任感情的渲瀉,急不擇言,信口開河。全詩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起首,長短不拘,既單調又散亂,全然不理會中國讀者低吟淺唱、一唱三嘆的詩歌審美預期,通篇為高腔大嗓的狂呼吶喊,隨興陡然而起,興盡嘎然而止! 這種自始至終的單調句式反而增強了全詩一氣呵成的整體連鎖性,信口開河、不加打磨的粗厲語言反而強化、凸現了詩的力度,拒絕包裝、徑直袒陳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與讀者交流共鳴。這樣,全詩渾然一體,如灼熱的巖漿沖破地殼,火山爆發般噴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巔暴發泥石流,洶涌澎湃、呼嘯奔突,一瀉如注……,具有極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4)詩人的奇特想象:
天狗的形象在傳說中帶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詩中則具化成為有著無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個性“我”的形象。他一會兒把月來吞了、把日來吞了、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一會兒成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會兒又飛奔、狂叫、燃燒,而且在神經上飛跑、在脊髓上飛跑、在腦筋上飛跑,這都表現了詩人的自由解放。
然而,這個個體獨立、個性張揚、自由自在的現代人并不是一個妄自尊大的無知狂人,他是一個確確實實感受到了時代脈搏的跳動、掌握了先進科學知識的現代知識分子,他懂得天文學(月、日、星球、宇宙),懂得現代醫學(x光線、神經、脊髓),也懂得物理學(energy、電氣),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科學知識作為保障,這“天狗”才能氣吞寰宇而不顯癲狂,行為超常卻仍不失合理性。同時,天狗對自已的“剝”、“食”、“吃”、“嚙”,則表現他對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詩人以“天狗”來表達自己除舊布新和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