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案2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的寫作
《史記》是一部縱橫古今數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現一方面是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史學家艱苦勞動的產物。
對司馬遷而言,首先是秉承遺命,繼續先祖的太史事業。他的父親司馬談早就打算編寫一部史書,但是,這個愿望未能實現。臨終司馬談囑咐兒子:“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鱗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記,這是延續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業,作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后,父親的遺命總是在司馬遷的耳際回旋著:“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
時代也提出了構建新的歷史文化文本的內在要求——“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瑞符,封建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為了寫作,司馬遷可以說耗盡了畢生精力。撰寫史書,需要大量收集材料。《史記》的取材極其廣泛,一是文獻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紀》、《春秋》、《國策》、《楚漢春秋》等數十種。二是交游所得。司馬遷一生交游很廣,彼此過從往來,也獲得了許多極珍貴的史料。三是實地采訪。司馬遷二十歲即四處游歷,行程幾乎達到西漢王朝的全境,看了好些古代遺跡,聽到了好些古代的軼聞,這也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歷史材料寶庫。在游歷的過程中,司馬遷還特別注意金石碑刻的記錄,開創了運用金石材料的先例,如《秦始皇本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