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寡人之于國也
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道路上背負東西了。
“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jié)。”“富而后教”,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與上面合成四組排比句,將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剖析:黎民,百姓。王,讀wànɡ,動詞,為王,稱王。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按今天的語序為“未有之也”,還不曾有過這種事情。
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還不曾有過。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這里說“王道之成”,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使孟子的“王道”思想表現(xiàn)得更為深刻透徹了。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剖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前一個“食”,讀“sì”,吃,動詞。后一個“食”,讀“shí”,食物,名詞。檢,約束。發(fā),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是何異于,這同……有什么區(qū)別。
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卻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武器殺的”有什么不同呢?
這里,孟子批評了統(tǒng)治者的虐政做法,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同時,這一部分與文章開頭也形成了照應。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兩個畫面形成鮮明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運用比喻駁斥了統(tǒng)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將“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生動而又深刻地表明危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
1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罪,歸罪,責備,動詞。歲,年成。至,到,歸順。
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那么,天下的百姓便會投靠到您這里來了。
以此收束議論,可謂言簡意賅。民有不幸,不歸罪于年成,而要自我反省,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這樣,才能使百姓歸附。
文句與開篇所言兇年采取“移民移粟”的措施形成了照應,也是對開篇梁惠王“寡人之民不加多”一問的明確回答。
二、重點語段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