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與如何失天下的內容。4.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XX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XX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明確:9XX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9XX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5.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衰”——“逸豫可以亡身”。找同學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6.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明確:“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7.從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8.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明確: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9.小結:這一部分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10.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五、總結: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六、本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如:《興亡論》等。七、本文語言特點。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時注意語氣。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八、布置作業1.背誦第三段。2.課后練習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