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1.援例 2.錙銖必較 3.斟酌 4.鏃 5.蘊藉
6.付梓 7.尺牘 8.陳言務去
請同學們借助工具書準確掌握上述詞語的音、形、義。
四、閱讀全文,理清整體思路
學生為各自然段標號,分組討論。
教師明確: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共有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論述。
第二部分(6—7):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說明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在顧及文字的聯想意義時,“唯陳言之務去”。這一段共有兩個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論證“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礎上,指出只有“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提升點撥:整篇文章告訴我們,“逐步達到藝術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標;“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謹嚴的精神,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須下的功夫。
五、研習作品
1.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思考:課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間什么關系?
學生討淪。
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
第一段,第一個例子,體會“你這”與“你是”兩種句式的區別。(學生討論,試組一些句子,逐個體會,再看課文中的論述。)教師明確:從表面上看,兩個句子的區別只有一個字,但表達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說明文字與思想是有關系的。另外,文章從一個例子引入正題,使得作者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第二段:又舉了《水滸傳》和《紅樓夢》里的例子,對“你這”句式進行進一步推敲(讓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明確:這一段從表面上看是在辨析“這”與“是”的區別,實際是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觀點作必要鋪墊。
第三、第四段,論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內涵,并以《史記》為例。指出要重視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弟五段,舉“推敲”的例子論證“煉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以上三個層次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部分。
思考:課文第二部分與第—部分之間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之上具體談作法。
第五段:舉“推敲”的例子論證“煉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煉字”的難處在于字義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聯想義。
第七段,從反面論證聯想的誤區。即所謂“套板反應”。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淪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3.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思考:課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強調的是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課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兩部分論證的基礎上,指出了閱讀與寫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一“達到藝術的完美”,并進一步強調為了達到此目標應養成的習慣——“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