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2
四、 課后練習:
① 選出下列加點字音、形、義完全正確的一組:
a、杜撰(zhuàn)寫作。 鄙薄(bó)輕視、看不起。 揣(chuǎi)摩:估計、忖度。 搖曳(yè)拉、牽引。
b、軼(yì)事:神秘的事。 感喟(kuì):嘆氣。 茍安:(gǒu)茍且。 引人入勝:優美的境界。
c、主眼:關鍵。 傾軋(yà):車碾過。 封妻陰(yìn)子:庇護。 遒勁(jìng):有力量。
d、行(hāng)伍:泛指軍中。 刺配:充軍。 附(fǚ)會:牽強地拉扯到一起。 走投(停下來)無路。
對下面一些句子的正確理解是:
②\'如果寫定《水滸》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一句意思是:( )
a、含蓄地否定了《水滸》的作者為施耐庵。
b、完全肯定了施耐庵創作了《水滸》。
c、《水滸》的作者至今難以確定。
d、假定《水滸》的作者與傳說中相符。
③引述施耐庵請高手畫像朝夕揣摩的故事,作者說:\'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是因為:( )
a、它沒有揭示創作《水滸》的全部規律。
b、這則杜撰的故事顯然有它附會的地方。
c、朝夕揣摩是對的,但不是畫像而是在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
d、虛構小說人物,也需要揣摩人物性格是否真實。
答案:1、a(b、軼事:散失而沒有流傳的事。c、封妻蔭子。d、刺配:發配。走投無路:投奔。)2、d 3、c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 在評論《水滸》的結構特點時,作者是怎樣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總的評價:從整體看,\'不是有機結構\';從每一個人物看,\'是嚴密的,甚至也是有機的\'。
因為《水滸》是由口頭文學演變而來的,它的每個章節對全書來說都是相對獨立的,所以總的來看,它的結構不是有機的。但是,口頭文學在流傳中為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它的每個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因此,從一個人物的故事來看,《水滸》的結構又是有機的。
2、 作者認為\'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構上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對這兩個特點如何理解?有人認為這兩點實為一點,對不對?
提示:所謂\'故事的發展前后勾聯,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是就一個人的相對獨立的一個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節安排有緩有急,詳略得當,曲折靈活,錯綜而富于變化。而其所謂\'善于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節的關系而言的。意思是說作者對不同人物各自故事發展的結構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沖和楊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時松時緊的,但林沖的故事是騰挪跌宕,逐步推進的,而楊志故事的情節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說是縱橫開合的。所以說作者的特點概括雖然看來相似,在進行例證時也沒有分層論證,看來似混在一起的,可實際上并不相同。
3、 從這部分論證在敘、析、評各種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認為寫評論文章應該注意什么?
提示:評論,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對某問題或某事件發表意見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學評論,文學評論自然也以議論為主,但對于作品內容的復述、介紹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評論必須從作品本身出發,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議論包括分析和評價兩部分。分析,是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進行提示的過程;評價,則是作者通過分析得到的結論。這三者之間,敘、析都是為評而服務的,是得出結論必要的鋪墊和基礎。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機的結合。例如第7自然段,為了說明許多小故事結構的完整、嚴密而有機,作者舉林沖故事為例,先分析了整個故事的波瀾起伏,同時夾有對其騰挪跌宕特點的評價,其次是敘述了林沖比武一段大概情節,突出了其情節發展的頓拓開闔,曲折多變,然后緊扣其敘述又是一個評價:\'寫得多么錯綜而富于變化\',\'筆墨之經濟,達到了極點\'。看,作者便是這樣進行論證的,夾敘夾議,復述、引用原文恰到好處。這樣可以使評論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論證充分有力,讀起來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那么我們在寫評論文章時除了注意三者結合之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復述應是在對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體現作者的觀點,不是枯燥的節錄,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