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和》教案
【賞析指導】
波德萊爾,被后人看作是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先驅,《應和》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集中闡發了象征主義詩歌的世界觀,可以看作是理解象征主義的一把鑰匙。
人和自然、世界的關系是什么,似乎是文學永遠的話題。在象征主義者看來,自然不是一種僵死的存在,而是一個充滿了靈性的世界,在萬物之間、在人與自然之間、在物質和精神之間,在有形與無形之間,都充滿了豐富的關聯,正如此詩第一節所呈現出的想像:“自然”的廟堂之中,每一根柱子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它們用神秘的方式──“模糊隱約的語音”──相互交流著,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這座森林與弗羅斯特的“樹林”不同,在其中穿行的人不是感覺到困惑,而是也參與柱子或樹木之間的交流,樹木和人在相互凝視。實際上,“象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個象征,在不同事物的相互呼應中,所有的存在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在人的感官、人的內心之中,就深深藏著這個“整體”的秩序和奧秘,即詩中所言:“正如悠長的回聲遙遙地合并/歸入一個幽黑而淵深的和協”。
象征也是一種創作的方法,這種創作方法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既然諸多自然事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應和,那么詩人想像力的作用,就在于揭示那些隱藏的“應和”關系。因而,在象征主義詩人的筆下,各種感官、形象、詞語,都發生了奇特的聯系,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呼應,日常語言、日常邏輯的無形桎梏隨之被打破,在語言自由的跳躍、連接中,更多表達的可能性涌現出來。這種手法在《應和》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特別是所謂的“通感”手法,詩人直接寫出了它的含義:“香味,顏色和聲音都相互呼應”。嗅覺、視覺、聽覺乃至觸覺,本來是不同的感官,感受不同的刺激,但詩人也讓它們發生了“呼應”。
似乎為了展示“通感”手法的魅力,詩人在第三節也親自實驗了一下,在不同的感官之間架起橋梁,試著想像:為什么“香味”會“新鮮如兒童的肌膚”“柔和如洞簫”“翠綠如草場”呢?這有違一般的常理,卻擴張了我們經驗的可能,顏色、觸覺、氣味與樂音,錯綜在一起,同時喚醒讀者的各種感官。至此,詩人好像還沒有盡興,繼續渲染出一個無限擴張的“香味世界”。許許多多的古怪的“香味”,都發出自己的聲音,“歌唱性靈和官感的狂歡”。
這首詩只有十四行,卻容量很大,不僅形象地闡發了象征主義的理念,而且也提供了一個“通感”寫作的范例。它就像一只化學燒瓶,讓觀念與經驗、以及不同的感官,在其中劇烈地發生“化合”作用。
【教學建議】
一、預習指導
讓學生課前閱讀此詩,試著思考“應和”的含義。
二、作品講解
1.給學生介紹詩人波德萊爾和他的詩集《惡之花》,重點講解在他筆下“惡之美”的含義和價值。
2.結合詩作的第一、二兩節,講解象征主義的世界觀。
3.結合詩作的第三、四兩節,分析“通感”的手法,列出詩人使用了哪些的比喻來形容“香味”。
三、擴展與比較
1.此詩可以和蘭波的《元音》一起講授,比較兩首詩的相似性,討論“通感”的手法,在蘭波的詩中如何得到了進一步的使用。
2.詩人采用“通感”的手法,目的在于在一般的語言常規之外,激發新的表現力,可以讓學生試著構思一些類似的詩句,傳達一些獨特的、新奇的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