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七首
2、《雨霖鈴》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抒寫離愁別緒的?
多用對比,極力渲染了離愁別緒。眼前分離與留戀對比:“帳飲”與“無緒”對比;“留戀”與“催發”對比;“相看”與“無語”對比。眼前分離與別后之情對比:“今宵”與“經年”對比;“千里煙波”與“千種風情”對比,“無語凝噎”與“更與何人說”:通過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的對比,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3、《雨霖鈴》分幾個層次來寫離愁別緒的?
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如行云流水,主題突出。
4、“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個名句,好在哪里?
(1)意象密集,疊加出離愁別緒的境味。“楊柳岸曉風殘月”全用名詞組合,創設了闊遠的意境。而“楊柳岸曉風殘月”幾個意象又是典型的離別情味,“楊柳”、“風”“月” (“楊柳” “曉風殘月”都是惜別的意象。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
(2)從呼應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盡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
(3)從意境上看,創造了既凄婉酸楚又明麗清雅的特殊的風格色彩。詩人不但寫出了離別的寂寞,更在“寂寞”中開掘出了更為豐富“曉風明月”的闊遠明麗之美,“凄情”加上了“麗景”,詞人在舒緩而又哀惻的聲調中傳遞出一種抑郁惝怳的凄情和煙水迷離的凄美來,此種“綺怨”的風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約”詞的風味,難怪后人常以它們作為柳詞、乃至整個婉約詞的代表句子來看。
(4)從情景關系上看,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
5、《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究竟寫的是周瑜還是諸葛亮?
“羽扇綸巾”,且不論諸葛亮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為赤壁之戰作出的重大貢獻,就是從詞的藝術角度看,也是寫諸葛亮。周瑜是杰出的儒將,只有與諸葛亮在一起談笑退敵,方能映襯其舉重若輕的英武氣概。況且,周瑜“談笑”必須有對象,而東吳將士對曹軍均懷畏懼之心,不可能與決心拒曹的周瑜共語。如果“羽扇綸巾”系指周瑜,豈不成了一個人的自言自語,何能“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