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錄》后序
干支年號兼用: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梅花嶺記》)
△升:遷: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記王忠肅公翱事》)
降:謫:滕子京……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投影看畢)同學們,還有一類字,雖然它們既不難讀,也不難譯,但我們未必能真正深刻理解它,如:北(板書),用“元朝”代替它,意思通嗎?文天祥為何不稱“元”?
明確:這個字含有獨特的感情色彩。實際上“北”是一種蔑視性稱呼,文只承認僅有宋朝,不承認有元朝,這正是愛國的一種感情。象這樣的詞還有一個:愛(板書),“愛”字的含義非常豐富。人誰不愛自己?但在文心中還有比自己更值得愛的,那就是處于危急中的祖國,所以危難時刻,他愿挺身赴國難。
5.內容概括:出使(板書)
二、第2段:
1.散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體會感情,時間1’)
2.提問(過渡):同學們讀完后懂了吧,那我來提幾個詞,大家看應怎樣理解。
①
古漢語被動句一般有“于、為、所、見、被”等標志來表示被動,還有一類句子它們雖然沒有這種標志,但其中某些詞含有被動的意思,翻譯時要翻成被動形式,這叫意念被動。(板書)
△找找看,這一段有嗎?(羈縻)實際上,這種用法上一段中也有,剛才我故意未提,大家再找找看(除、留)。
②
課文中有些詞語雖列出了相關或相反的兩方面,但實際意思只重在某一個字上,這叫偏義詞(板書)。這一段中有沒有?(利害)這類詞現在還常用到:聽聽動靜
不知好歹
③ 多音多義詞(板書)在這段中較多,有哪些?
(板書)
這種字還有幾個:
今后我們學到這類詞要能想到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形成知識網絡。
3.對串:指名學生-讀-譯
4.點評:問:這段中最能體現文到元營后的行動和心理的詞語有哪些?(自言自語)實際上,文到元營后的表現有3個層次:
①初到元營,抗(板書)(用言辭抗爭)既照應前文“意北尚可以口舌動也”反映其外交才能,也體現其愛國情懷。
②賈獻讒后:(抓動詞)(板書)
③被迫北行后(心理有何變化)求死-隱忍:心理上的變化,不是怕死,而是愛國。△文求生是為國家,求死也是為了國家。所以他至今還活在我們的心中啊。(同學們剛才不是還在背他的詩句,緬懷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