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1
【11.4】
基礎知識歸納:
① 為:做
② 長府:魯國庫藏名
③ 仍:沿襲
④ 舊貫:過去的事例
⑤ 如之何:用于短語“如……何”表示“對待……怎么樣
釋疑解惑:孔子為什么說閔子騫“言必有中”,一說就切中要害?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庫如若鈣質,則違背禮制,有僭越之嫌,同時加重賦稅,增加百姓負擔。子騫反對違背禮制,認為應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藝術性,先是一個肯定句“仍貫舊”,接著巧妙的緩和語氣,改為無疑而問“如之何”,接著馬上補充一個語氣堅決的的反問句“何必改作”。語言跌宕,松緊有致,語氣舒緩自如恰到好處,這樣容易使自己的言論得以順利采納。
第二課時
【14.25】
基礎知識歸納:
① 夫子何為:“何為”應該是“為何”,賓語前置句式
② 寡其過:寡,減少
③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派遣
章節解析:
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很想少犯錯誤,但未能做到。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謙虛謹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這是怎樣的高風亮節啊!其進德之功,老而不倦,踐履篤實,光輝永駐,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
使者的話既謙虛又簡約,家臣越是這樣,越能見主人賢德的修養。使者是個既了解主人人格有善于辭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復贊美道:“是個好使者!”“是個好使者!”
【7.15】
基礎知識歸納:
① 為:幫助
② 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為推讓君位而先后出走。這里自貢借伯夷、叔齊兄弟互相讓位,試探孔子對衛出公與其父爭位一事的態度。
③ 求仁而得仁:孔子認為伯夷、叔齊成全了孝悌,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這樣說。
④ 求仁得仁,又何怨:賓語前置
章節解析:
衛國國君輒即為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孔子對這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14.8】
基礎知識歸納:
① 草創:寫草稿
② 討論:研究議論
③ 行人:官名。負責出使外國
④ 修飾:增刪字句
⑤ 潤色:指加以文采
章節解析“
裨湛、子羽、子產、世叔,這四個人都是鄭國大夫。這四個人在寫作方面各有所長:裨湛長于草擬,世叔長于探究,講義理;子羽長于修飾,作剪裁;子產長于潤色,加以文采。鄭國出臺辭命,經四位賢人之手,集四人之長,審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應對諸侯,鮮有敗事。
孔子以贊美出臺辭命這種用人方法,告訴人們:人多智慧多,集思廣益,各取所長,付諸實踐,益于成事。
【15.41】
章節解析:
本章節是孔子的言語觀。“辭達”是通情達意,不尚文飾辭藻,樸實無華,唯達意即可,說話說的準確,一語中的。
釋疑解惑:
孔子既說“辭達而已”,又贊成鄭國外交辭令制定注重文采修飾,不矛盾嗎?
孔子重視語言不尚文飾,樸實無華,話說到點子上,一語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說話要看對象,有技巧。鄭國在春秋時夾在秦晉齊楚四個大國之間,長期活在夾縫之中,內理政務,外需周旋,需要嚴密周詳而文采斐然的外交辭令。因此,在起草外交文書時,需要十分慎重,這對我們我們現在也有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