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教案
試設想,要沒有丟項鏈這件禍事將路瓦栽夫人拉回到現實中來,使她一直想入非非,使她對自己家里的一切,小女傭和丈夫持續不滿下去,后果會是什么樣呢?恐怕不會太美妙,不是離婚,至少是抱怨不休,家無寧日。路瓦栽先生對妻子的理解、體貼和愛慕終于使妻子懂得了什么是人生最可寶貴的,懂得了愛不應附帶任何條件,而是無條件地奉獻。這恐怕是她十年如一日能以“英雄氣概”面對苦日子的原因。這也是莫泊桑點到的事實使我悟到的。
有人認為,《項鏈》一文結尾的那句話是作者最殘忍的一筆,也是最得意的一筆,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對“殘忍”說不以為然,倒是贊成后兩種說法,只是在認識上有差異,我認為,“最得意的一筆”和“畫龍點睛的一筆”應該是說,莫泊桑最后這一句話以隱喻的方式對全篇作了概括。“可是,我那一掛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路瓦栽夫人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東西,像佛來思節夫人的那掛項鏈,原來每個顆粒都是假的;她當初根本沒有想,用十年艱辛換來的這一掛,就像她真真切切領悟到的夫妻生活,每個環節都是真誠的。不是嗎?!對一個女人來說,擁有了真心實意始終愛她的丈夫應該算是最大的幸事。有人對此說會不以為然,那我們試再設想,讓一個在物質上應有盡有,而丈夫是個極端自私,對其總是三心二意的女人,如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一生》中的女主人公約娜,如果讓約娜和路瓦栽夫人談人生經歷和感想,我敢斷定,被人羨慕的是路瓦栽夫人。所以,說《項鏈》是莫泊桑記述的小人物的一曲愛的頌歌,應該不是言過其實的。
(節選自《〈項鏈〉的再評論》,原載《名作欣賞》XX年第2期)
四、《項鏈》的思想意義和主題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并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中貪污風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這個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脫這種處境而躋身于資產階級的行列。當然,只有少數人獲得了成功,而大多數小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往往落入更加悲慘的境遇。但是,在當時,羨慕上流社會,追求虛榮,已經成為小資產階級人們的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長期在政府小科員圈子中生活,對于他們有很深的了解,也曾寫過不少作品諷刺揭露他們的庸俗、勢利和虛榮心。《項鏈》中的瑪蒂爾德和路瓦栽就是這一類人物。瑪蒂爾德對自己的生活境遇極為不滿,夢寐以求像上流社會的貴夫人那樣,過起風雅、閑適的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把自己的姿色當作手段,加上盛裝艷服和耀眼的首飾,以抬高自己的身價,希望在教育部長的舞會上取得成功。路瓦栽雖然沒有像她那樣強烈的虛榮心,但是,他同樣意識到,在這次舞會上,可以看見全部“大小官員”,那正是瑪蒂爾德施展她的魅力,改變他們的生活處境的好時機。所以,他把這次舞會叫做“難得的機會 ”。路瓦栽之所以費盡周折弄到請柬,又肯于放棄自己買獵槍的打算為瑪蒂爾德籌辦舞裝,都不是單純地為了讓妻子痛快地玩一玩,而是為了爭取這一個難得的時機。由此可見,路瓦栽夫婦的行動和動機,都典型地反映了小資產階級那種求虛榮、向上爬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