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論文選讀
在任何事件中,不管它已達到什么樣的階段,對我來說僅有的補救是回復到源泉去:把它或多或少地重新對應到經驗概念中去。我相信,這些要求過去是保持學科的生機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條件,今后,它同樣將仍然是正確的。
科學家的創造性
湯川秀樹
[湯川秀樹(1907——1981),日本物理學家。生于東京。1938年獲大阪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39年任京都大學教授。1948年至1953年在美國任教。日本帝國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日本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基本粒子和力場研究。 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介子”。還于1936年發現“k俘獲”現象。由于這些貢獻,于1949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著有《量子力學入門》等多種。]
像我們這些從事科學研究和教育的人,每年總想做點獨創性的工作。不但我們自己,而且還希望青年人都能發揮具有獨創性的創造精神。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這是我經常考慮的一個問題。然而,科學家要想發揮獨創性,干點出色的工作,確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在長期研究生活中,能夠做到這點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機會也是難得的。同樣都認為是在發揮創造性,但其大小程度實際上也是不同的。假若能發揮一點點創造性,那么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果稍微大一點,一生一次……當然,這一次也是難得的。若能做出兩次,也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但一次也無建樹,莫如說是常見的。
如果說運氣好,一次就成功了,或者說特別走運,兩次都成功了,即使這樣的話,那么,在那些其他漫長的歲月里,到底干了些什么呢?用功了?玩了?還是休息了?……不管是怎樣度過的,但在這段時間里并沒有發揮什么創造性。不僅搞學術是這樣,就是從事藝術或技術工作的,不管想怎樣拼命地干,想發揮獨創性,但順利地發揮出來也是少有的。這樣說是否就意味著其余的時間就完全是虛度了呢?當然不是那個意思。5次,10次,即使都失敗了,也決不能泄氣,失敗100次還是要繼續干,只能在那種反復失敗的過程里尋求某些成功的機會。
是否可以這樣說,一個研究人員的經歷,一般也是30到40年,在這30到40年里,能有一次或二次成功就是很不錯的。即使一次也未見效,只要努力,也一定會從中得到教益。不能說沒有成功就絲毫沒有意義。關于這類問題,我想只限于就與自己專業有關的科學家的創造性講些個人的看法。
堅持己見是個必要條件
像方才所說的那樣,所謂研究工作,只要自己有能力,即使已經發現有失敗的可能時,也應該繼續下去。有時雖也認為停止研究工作就好了,但又舍不得放棄,自己覺得還是應該干下去。幸運的是,對于我們這樣在大學里工作的人有個退休的規定。如京都大學,曾把退休年齡規定為60歲,戰后改為63歲。究竟是60歲合適還是63歲合適,其說法也因人而異。不管怎樣,反正有個退休問題,所以總想一定努力堅持到退休。如以失敗告終的話,那也只好死心塌地!雖然這樣想,但是不死心的人們仍然認為,即使不在大學,只要自己努力干,還是有希望的。
若從我們學者的經歷來考慮,在這個問題上我是很主觀的。主要原因是從事學術工作本身就需要堅持己見,也就是依靠“己見”來干工作。恐怕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們一定都是懷有這種“己見”的。但是“己見”強烈到什么程度?堅持到什么程度?這是因人而異的。但決不能說因為堅持己見就能作出貢獻。不管怎樣堅持己見仍舊未能作出貢獻的人也的確是有的。如果用數學上常用的話來說,就是要使某一個問題成立,應該有必要的充分的條件。我認為,堅持己見確實是必要的條件,但它也確實不是充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