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電子教材 > 高三語文電子教材 > 7 說“木葉”①(通用14篇)

7 說“木葉”①

發(fā)布時間:2022-11-07

7 說“木葉”①(通用14篇)

7 說“木葉”① 篇1

  7 說“木葉”①

  林庚

  作者是學者,又是詩人。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了極為精細的辨析,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熟讀課文,把各部分內(nèi)容貫通起來作全面的理解,從而抓住文章的精髓。

  積累下列詞語:

  裊裊  蕭蕭  翩翩  冉冉 綿密  纏綿

  課文  注釋  練習

  課文: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②《月賦》說:  “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盛鄣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  “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敝劣谕醢堋抖珊颖薄返拿洌骸扒镲L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眲t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  “木”就是“樹”,  “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⑤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睙o名氏古詩里也說: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蕭綱⑥《折楊柳》)

  注釋:

 、龠x自《唐詩綜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赱謝莊(421-466)]南朝詩人。字希逸。祖籍陳郡陽夏(現(xiàn)在河南太康)。

 、踇陸厥(427-499)]南朝詩人。字韓卿。吳郡吳(現(xiàn)在蘇州)人。

  ④[王褒(約513-576)]北朝詩人。字子淵。祖籍瑯邪臨沂(現(xiàn)在山東)。

 、輀淮南小山]漢代詩人;窗餐鮿查T客。

 、轠蕭綱(503-551)]即南朝梁簡文帝,宮體詩人。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①[柳惲(465--517)]南朝詩人。字文暢。河東解(現(xiàn)在山西解縣)人。

  ②[沈佺期(約656—約714)]初唐詩人。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現(xiàn)在屬河南)人。

 、踇庾信(513--581)]南北朝詩人,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現(xiàn)在屬河南)。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②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边@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边@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③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  “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④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⑤《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①[萬應錠]萬能藥。錠,錠藥。   

  ②[吳均(469--520)]南朝詩人。字叔庠。吳興故鄣(現(xiàn)在浙江安吉)人。

  ③[不落于言筌]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筌,捕魚的竹器。語出(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躘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輀周邦彥(1057—1121)]宋朝詞人。字美成,晚號清真居土。錢塘(現(xiàn)在浙江杭州)人。

  “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①《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  “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日暮風吹,葉落依枝!(吳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  “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幾乎是一字千里。

 、賉司空曙(7207—7907)]唐代詩人。字文明,一說字文初。廣平(現(xiàn)在河北永年)人。

  練習:

  一  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鑒賞詩歌,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的滋味。認真閱讀本文,回答下列問題。

  1.“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2.說說“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的意味的不同。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征?

  二  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課文中的“木葉”),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邊詩詞中“梅”這一意象,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試做一點辯析。古代詩歌中類似“梅”的意象不勝枚舉,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7 說“木葉”① 篇2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 “說‘木葉’” ,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蘗《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huán)·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7月

7 說“木葉”① 篇3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

  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 ,若改為 “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 “說‘木葉’” ,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教案點評:

  本節(jié)課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思考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形象的、具有審美意趣的學習情景,激發(fā)了學生思考、探究興趣。

  本節(jié)課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鑒賞能力、自學能力等)、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和探索精神。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探究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教學設計示例 2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歌的語言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薄ⅰ扒镲L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系)

  為什么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tǒng)一的情感內(nèi)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 理清結構

  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nèi)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yè) :

  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

  1.從上節(jié)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tǒng)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nèi)涵,全是由“傳統(tǒng)”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tǒng)”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tǒng)”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構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nèi)涵。

  2.除了上節(jié)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nèi)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nèi)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ㄒ庀蠓謩e有楓葉、柳、梅、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己想出一些意象內(nèi)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雨

  鳥

  燭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內(nèi)涵    

  例句:

  鳥:

  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

  寒雨連江夜入?yún)?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

  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云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

  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

  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

  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xiāng)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

  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

  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

  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

  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托杜鵑

  風:

  山雨欲來風滿樓

  松:

  靜聽松風寒

  三、根據(jù)學生的板書,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征和內(nèi)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為夕陽

  ……

  四、作業(yè) :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并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內(nèi)涵。

  教案點評: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nèi)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蘗《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huán)·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7 說“木葉”① 篇4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注

  林庚簡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19xx年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他將創(chuàng)作新詩和研究唐詩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在唐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

  與“盛唐氣象”緊相聯(lián)接的,是他對盛唐詩歌的另一藝術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匯集在《唐詩綜論》里。林庚教授的楚辭研究和他的唐詩研究可稱為雙璧,《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辭的一部論文集,其中大多數(shù)是關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問題方面的考釋,也有一些論述屈原的人格、藝術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了頗多精辟的創(chuàng)見。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

  二、閱讀方略

  體味語言

  所謂體味語言,就主要是指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來體會、琢磨和分析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屬于形式范疇?梢詮膬(nèi)容的角度來體味語言,如從主題思想、情感變化、意境特征來體味語言;還可從表達的需要來體味語言,如從思路安排、結構轉承、情節(jié)連綴的角度,從形象刻畫和藝術手法運用的角度,從修辭方式的使用的角度來體味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因此,文學作品的閱讀對體味語言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又因為文學語言是一種形象的語言,在解讀它的表層意義時又可能需要聯(lián)想和挖掘它的潛在意義;所以,體味語言的水平的高低,從某種角度來說,決定一篇文學作品閱讀的成功與否。

  如何去體味語言,切入點必須選好,切入點的把握同樣對語言的揣摩、品味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切入:把握整體關系體味語言,不要就詞論詞、依句說句,要從作品的整體關系上去理解某些詞語的意義,如文章中的文眼、領起句、過渡句和收束句中的關鍵詞以及文中被反復強調(diào)和渲染的詞語等;把握不同角度體味語言,可以從內(nèi)容的理解、表達技巧的分析、內(nèi)容與形式的結合等方面去體味;把握兩個層次體味語言,兩個層次指表層和深層,要從詞語的上下文語境里由表層意義入手,去琢磨言外之意,分析深層意義。

  體味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要注重訓練,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單位中進行詞語與句子的理解訓練。既可借助詞語內(nèi)語素、詞語間的結構關系進行意義推斷和確認,也可從句和篇的關系來分析。詞語和句子這兩種語言單位的意義理解都強調(diào)在語境中完成。

  體味語言的訓練,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特點的把握上去進行,使學生明白既要注意語言的靜態(tài)意義,還要注意語言的動態(tài)意義;既要注意語言表層信息的分析,還要注意深入捕捉語言的潛在信息。要注意語言的多義性、模糊性和形象性的特點。

  也可以從文學作品的構成方面去進行訓練,要能從內(nèi)容(題材、主題、情感、意境)和形式(形象、結構、情節(jié)、技巧、風格)與語言的聯(lián)系中體味和分析語言。

  總之,語言的體味,尤其是琢磨其意外之意,去更深地探究語言的深層意義,進而去理解作者蘊含在文中的真實意圖!氨鶅鋈,非一日之寒”,唯有在平時閱讀中注重思考,勤加訓練,才能做得更好。

7 說“木葉”① 篇5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 “說‘木葉’” ,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牵颐''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蘗《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huán)·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7月

7 說“木葉”① 篇6

  鄧浩

  教學目的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zhì)。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chǎn)生了詩歌,經(jīng)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 ) 桔頌(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纏綿(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遠( ) 桅桿( )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 征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zhì)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樹 木 黃色、干燥的質(zhì)感

  意 味: 飽滿 疏朗

  場 合 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樹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lián)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及其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lián)想不同!澳尽本哂兄澳绢^”、“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zhì)的葉子!叭~”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練習: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作者 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作者 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作者 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作者 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 。(吳均《谷柳惲》)

  2. ,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 。(吳均《青溪小姑歌》)

  5.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三、鑒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 蟬① 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 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 西陸: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nèi)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

  答案:

  一、1.屈原 《九歌》 2.謝莊 《月賦》 3.陸厥 《臨江王節(jié)士歌》

  4.王褒 《渡 河北》 5.蕭綱 《折楊柳》

  二、1.寒風掃高木 2.高樹多悲風 3.落葉何翩翩 4.葉落依枝 5.無邊落木蕭蕭下

  三、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fā)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 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shù)。其中當數(shù)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xiàn),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shù)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xiàn)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1]

7 說“木葉”①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習本文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特質(zhì)的方法——歸納法,使學生能夠依據(jù)既有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學生掌握通過運用精到的比較,分析問題,闡發(fā)了觀點的方法。

  3、使學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論問題為形象的實感的方法。

  [情感及價值觀目標]

  用詩句的優(yōu)美意蘊來打動學生,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內(nèi)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內(nèi)容]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意象的藝術特征,進而把握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材及教學對象分析]

  本文雖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其內(nèi)容主要是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進而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個理論問題的。而學生,學過幾首詩,但只是局限于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要他們單憑自己的知識、能力積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應擔任引導者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思索、探究,通過比較的方法,協(xié)作學習,反饋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達到預期的目標。

  [教學媒體設計闡述]

  以現(xiàn)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依據(jù)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構建起來的中學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結合本篇課文本身的特點,設計本節(jié)多媒體課堂教學方案,以此作為教育信息化和課程改革的有益嘗試。

  教學媒體的總體設計的目的和思路如下:

  1、春風化雨,化抽象為形象,點化于無形。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但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這樣,讀者也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解讀這篇文章時,教者也應借助這種“潛在的力量”,通過多媒體課件,巧妙運用聲、色,形,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與無形中點化學生,引導他們含英咀華,于細微處見精神,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解讀詩歌的內(nèi)涵和抒情意蘊,從而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把握鑒賞詩歌語言的方法。

  2、創(chuàng)設詩意氛圍,使學生情感體驗更深,學習興趣更濃 ,促進思索、探究。            

  通過詩意的語言、精美的畫面、以及感染力極強的朗誦,給他們提供近似身臨其境的感性的替代經(jīng)驗,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讓學生深入觀察、認識、理解和思考,真正做到探究式學習,進而發(fā)展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3、增大信息量,超越教材。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在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之后,可借助媒體,大量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xiàn)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潛能,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使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

  [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室、多媒體計算機、大屏幕投影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學習法

  [主要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2、師: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顯示:“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ǘ└形颉澳救~”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顯示“木葉”二字,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顯示)。

  問2:那么,二者在“藝術形象”上一致嗎?請思考。(同時顯示三幅畫面)

  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過課文,請同學們憑著自己的感覺,以及對課文的理解,確定一下這三幅畫與“木葉”“樹葉”的對應關系。

  思考: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悟: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悟,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

  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讓學生自己體味,同時借助畫面給學生形象的認識。)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顯示)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顯示)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顯示)體會一下。

 。ㄈ├斫獗疚牡膶懽髂康模盐赵姼枵Z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顯示)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顯示)。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 “說‘木葉’” ,若改為 “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 “說‘木葉’” ,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顯示)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顯示)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顯示)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學生列舉后,播放《山園小梅》的flash動畫,并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顯示)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顯示)

 。ㄎ澹┎贾米鳂I(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教學反思]

7 說“木葉”① 篇8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

  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 ,若改為 “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 “說‘木葉’” ,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教案點評:

  本節(jié)課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思考活動。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形象的、具有審美意趣的學習情景,激發(fā)了學生思考、探究興趣。

  本節(jié)課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鑒賞能力、自學能力等)、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和探索精神。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探究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教學設計示例 2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歌的語言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風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系)

  為什么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tǒng)一的情感內(nèi)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 理清結構

  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nèi)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yè) :

  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

  1.從上節(jié)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tǒng)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nèi)涵,全是由“傳統(tǒng)”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tǒng)”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tǒng)”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構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nèi)涵。

  2.除了上節(jié)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nèi)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nèi)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ㄒ庀蠓謩e有楓葉、柳、梅、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己想出一些意象內(nèi)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雨

  鳥

  燭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內(nèi)涵    

  例句:

  鳥:

  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

  寒雨連江夜入?yún)?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

  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云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

  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

  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

  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xiāng)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

  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

  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

  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

  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托杜鵑

  風:

  山雨欲來風滿樓

  松:

  靜聽松風寒

  三、根據(jù)學生的板書,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征和內(nèi)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為夕陽

  ……

  四、作業(yè) :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并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內(nèi)涵。

  教案點評: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nèi)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后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蘗《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huán)·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7 說“木葉”① 篇9

  9   說 “ 木 葉 ”

  學習目標  1、理解“樹葉”和“木葉”以及“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從而明確“木葉”的藝術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詩詞中的意蘊。

  2、學習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

  學習重點   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

  學習難點   學習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

  一、作者簡介:

  林庚(1910~),字靜希。詩人,現(xiàn)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著有《春夜與窗》、《問路集》、《空間的馳想》等六部詩集及《中國文學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詩人李白》、《唐詩綜論》等十一部文集。

  二、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意象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意象與意境的創(chuàng)造不是由作者一個人來完成的,意象與意境需要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作者營造出藝術氛圍,讀者感受這種藝術氛圍,當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創(chuàng)造出了意象與意境,這比較符合中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與意境是中國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他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例如1.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例如2.燕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晏幾道《臨江仙》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獎⒂礤a《烏衣巷》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

  望長安,前程渺渺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獜埧删谩兜钋皻g》

  燕:候鳥,隨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家屋內(nèi)或屋檐下,戀舊巢,深受古人青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①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

 、谑惆l(fā)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③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

  ④表現(xiàn)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預習檢測

  1、下列詞語中,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征戍(shù)     橘頌(jú)     招徠(lái)       蕭蕭落木(sù)

  b、涔(cén)陽     無妨(fǎnɡ)  隴首(lǒnɡ)      得魚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桅桿(wéi)   漂泊(pō)         秋風裊裊(niǎo)

  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遠(tiáo)     灼灼其華(zhuó)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關心

  b、食不厭精          突如奇來      混為一團            天花亂墜

  c、舉止安詳          方枘圓鑿      飛黃騰達            火燒眉睫

  d、好景不長          毫無二致      捍然不顧            同仇敵愾

  學習內(nèi)容

  一、整體感知

  1、本文是一篇文藝隨筆,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過“木葉”闡述了一種文學現(xiàn)象,即中國詩歌的語言具有       性。

  2、文章題目為“說‘木葉’”,為了說得有序,說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標義法,每段開頭都用一句話領起下文,容易讓讀者把握“說”的要領。請默讀全文,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結構。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闡述的對象,即          。

  第2-3自然段: 區(qū)別       和        兩個詞語,指出       更常見,其關鍵在    字。

  第4-6自然段: 分析“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征,一是                                 

  二是                                                     。

  第7自然段: 總結詩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

  自讀第4-6自然段,完成下面問題。

  1、古代詩歌中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2、為了闡述“木葉”這一詩歌形象的藝術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詩句和理論說明,結合相關內(nèi)容完成下表。

  意象 詩句 顏色 觸覺 意味

  樹葉    

  木葉    

  落葉    

  三、拓展探究

  經(jīng)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xiàn)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xiàn)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guī)。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匆韵氯自伱吩姡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的不同生長環(huán)境,試分析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哪些情感。

  王詩:                                                                    

  陸詞:                                                                    

  毛詞:                                                                    

  學習小結

  達標檢測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①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垂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②學不成。

  【注釋】①樂游苑:長安東南名勝,地勢很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仕女節(jié)日游賞之處。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

 、凇梆I損纖腰”:暗含“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

 。1)古典詩歌講究煉字。前一首詩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詩中的“絆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刻畫“柳”的形象?請簡要分析兩首詩中的“柳”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4分)

  選做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浙江卷)

  中國山水畫起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藝術家試圖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來賞,來游,他們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這圖畫里。王維有一句詩“枕上見千里”,謀求的就是這種臥身在榻而盡觀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國山水畫論里就有一個“臥游”的術語。后來中國藝術中出現(xiàn)了園林和盆景,都是這種藝術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與具體實現(xiàn)。說到底,就是將無限大的自然山水縮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夠把握的狀態(tài),這也決定了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人與自然的結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歷代的山水畫家都試圖在自然山水與人之間尋找這種關系,并在這兩者之間大做文章?偟膩碚f,整個古典時期,在山水畫的意境處理上,大多脫離不開“山水自然”加“漁樵隱士”的基本構思和構圖模式。中國山水畫中的人往往是藝術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說是自然山水的靈魂與知音!鞍装l(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山水中的“漁樵”并非真正的漁夫樵人,而是一種精神載體。宗炳有一句話“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從自然的千姿萬態(tài)里才能領會“道”之真味,所以中國畫里的山水本質(zhì)上都在強調(diào)心中之山水。

  農(nóng)耕文化的悠久歷史使得中國人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對于自然山水的審美需求與此發(fā)生矛盾。隱居山林、與鳥獸為伍是一個很不實際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藝術,園林、盆景、山水畫都可以看做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有人諷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說他是“山林富貴兩不誤”,實際上這是文人生活的一個極好的概括。中國另一特具代表意義的畫科——花鳥畫,與山水畫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魏晉)產(chǎn)生;B作為審美對象在本質(zhì)意義上與山水相同,屬于主題之外的自然、客觀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鳥為活體,是主題難以把握掌控的東西,所以就有了花鳥畫。

  藝術反過來必然要影響生活,由于中國文人將自然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化,那么這種影響就更加深刻。豐子愷先生在《從梅花說到藝術》中引用了一句哲語:“人們不是為了悲哀而哭泣,乃為了哭泣而悲哀的!痹谒囆g上也有同樣的情形,人們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現(xiàn)為繪畫的,乃是表現(xiàn)了繪畫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換言之,“繪畫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繪畫的”。中國的園林藝術是文人將自然仿效繪畫的最好例證。

  1、下面對中國園林藝術的特征說明,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   )

  a.強調(diào)生活藝術化。        b.強調(diào)心中之山水。

  c.強調(diào)藝術模仿自然。      d.強調(diào)主體之外的自然。

  2、下面對文章引用豐子愷先生所引哲語的作用,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    )

  a.說明悲哀與哭泣的關系,強調(diào)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說明自然與藝術的關系,強調(diào)藝術對自然的模仿。

  c.說明生活與藝術的關系,強調(diào)藝術對生活的反作用。

  d.說明園林與繪畫的關系,強調(diào)園林對繪畫的仿效。

  3、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臥游”的內(nèi)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給本文擬一個提問式標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反思:

7 說“木葉”① 篇10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zhì)。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chǎn)生了詩歌,經(jīng)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 ) 桔頌(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纏綿(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遠( ) 桅桿( )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 樹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zhì)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征 木 黃色、干燥的質(zhì)感

  意 樹: 飽滿

  味 木: 疏朗

  場 樹 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合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lián)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及其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 :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lián)想不同!澳尽本哂兄澳绢^”、“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zhì)的葉子!叭~”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練習: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作者 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作者 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作者 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作者 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 。(吳均《谷柳惲》)

  2. ,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 。(吳均《青溪小姑歌》)

  5.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三、鑒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 蟬① 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① 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② 西陸: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nèi)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

  答案:

  一、1.屈原 《九歌》 2.謝莊 《月賦》 3.陸厥 《臨江王節(jié)士歌》

  4.王褒 《渡 河北》 5.蕭綱 《折楊柳》

  二、1.寒風掃高木 2.高樹多悲風

  3.落葉何翩翩 4.葉落依枝 5.無邊落木蕭蕭下

  三、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fā)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 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shù)。其中當數(shù)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xiàn),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shù)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顿浟吩娒枥L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xiàn)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1]

7 說“木葉”①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詩句的含意。

  2.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感情色彩,比較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細微差別,提高詩歌賞析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讀詩習慣。

  ●教學重點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層次關系,理解課文內(nèi)容。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教學方法

  1.自讀法。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仔細體會本文所辨析的“木葉”“樹葉”“落木”的細微區(qū)別,教師適當點撥,由個別推及一般,使他們明白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

  2.探究閱讀,讓學生通過鑒賞實踐,提高詩歌的解讀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杜甫的《登高》一詩中有兩個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痹噯枺浩渲械摹奥淠尽焙我猓

  學生思考后明確:“落木”即“落葉”。

  教師: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呢?“木”和“葉”有何區(qū)別呢?讓我們一起閱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謎”吧!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難懂的詩句。教師巡視并幫助解決。

  2.學生再讀課文,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組交流后明確:

  第1自然段,以眾多詩人作品中的“木葉”形象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

  第2自然段,探尋古詩中多用“木葉”的理由,排除了詩人們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由“木葉”而“落木”,指出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如此豐富多彩。

  第3自然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第4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第5自然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7自然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3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4~6自然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結。

  三、具體研習課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問題,然后自由發(fā)言。

  1.“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2.“樹葉”與“木葉”的潛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與“落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葉”與“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區(qū)別?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征?

  學生甲:“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學生乙:“樹”與“葉”都有繁密、濕潤的意味,合起來并不比單用意蘊豐富!澳尽迸c“葉”則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葉”暗示落葉的微黃、干燥,傳遞出疏朗的清秋氣息。

  學生丙: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木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學生。骸奥淠尽北取澳救~”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涼、凄清。

  學生戊:“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边@里“掃高木”,顯然是葉落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澳救~”中“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四、探究閱讀

  古代詩歌中,類似“木葉”的意象不勝枚舉。例如:松、竹、梅、蘭、草、柳等。讓學生試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為例:

  出示投影: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注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垂  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種纖腰學不成。

  注:樂游苑:又稱樂游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很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士女節(jié)日游賞之處。

  鑒賞:《詠柳》詩,用碧綠的色彩,生動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繪了春柳生氣勃勃的蔥蘢景象,贊美了春風,贊美了它給我們帶來的喜悅。這首小詩,色彩明麗,構思新巧,從春風綠柳展開想象,用人們常見的生活細節(jié),擬人化地刻畫了春柳的形象,顯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詩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機!皵嗄c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來,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襯出秋日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韻味很濃的詠柳詩,它不僅惟妙惟肖地寫活了客觀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情。開篇極寫垂柳婀娜多姿與纖柔飄逸,然后筆鋒一轉,另辟蹊徑,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抒發(fā)詩人托物寄興的情懷。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表面上“詠柳而貶美人”,實質(zhì)上把矛頭指向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針砭時弊,暢快淋漓。

  五、課文總結

  作者林庚是學者,也是詩人。他以深厚的學養(yǎng)與豐富的聯(lián)想力,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中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很好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題二。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欣賞詩歌的目的,在于領略詩人抒寫的情感,但這并非最后的目的。欣賞詩歌,期望能通過詩人的啟迪以引起共鳴式的感性的燃燒。所謂詩的作用和詩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謂詩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潛移默化中進行。

  由于詩歌形象的基本規(guī)律是以一代十,以少勝多,它極精約,極概括,因而留給欣賞者的聯(lián)想空間就極寬闊。因為以極簡約表現(xiàn)極豐富,讀詩難免有時要“猜”。這種猜,在別的文體可能說明意義的含混;而在詩,離開了猜想的空間卻可能意味著貧乏。當然,猜想應當與真正的晦澀加以區(qū)別。猜想不是因費解引起,而是由于詩本身有太多的郁積,從而需要欣賞者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來加以補充和闡發(fā)。

  1.欣賞詩歌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

  3.“詩教”有什么特點?

  4.詩歌欣賞中“猜”的內(nèi)涵是什么?

  5.怎樣理解文中畫線的句子含意?

  參考答案:

  1.引起共鳴式的感情燃燒。

  2.欣賞詩歌主要是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上要受到教育和影響。

  3.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欣賞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對詩的內(nèi)容加以補充和闡發(fā)。

  5.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詩歌應給人留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對欣賞者而言,欣賞詩歌必須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

7 說“木葉”① 篇12

  說“木葉”

  一、內(nèi)容與解析

 。ㄒ唬﹥(nèi)容

  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意象的藝術特征,進而把握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二)解析

  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二、教學目標及解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領會本文深入淺出的說理議論方法。

  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力,使學生對古詩詞藝術的精微之處有更深的體察。

  2.引導學生借鑒課文分析詩歌的方法,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體會到祖國的詩歌博大精深,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二)解析

  學習本文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特質(zhì)的方法——歸納法,使學生能夠依據(jù)既有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問題診斷分析

  本文內(nèi)容主要是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進而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個理論問題的。而學生,學過幾首詩,但只是局限于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要他們單憑自己的知識、能力積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應擔任引導者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思索、探究,通過比較的方法,協(xié)作學習,反饋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達到預期的目標。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借助多媒體,大量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xiàn)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潛能,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使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領會本文深入淺出的說理議論方法。

  3.引導學生借鑒課文分析詩歌的方法,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李白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學生討論。

  【明確】“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教師點撥:是的!罢哿贝_實寓有惜別懷遠意。這是有原因的,“楊柳”在古曲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三是古有歌唱離別之情的《折楊柳》曲。這些暗示性的如“楊柳”這樣的概念,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林庚,著名的學者、詩人,有《唐詩綜論》。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了極為細致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三、閱讀全文,理清整體思路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點撥】如果我們用“→”表示“過渡到”、用“     ”表示“推出結論”,那么,本文整體寫作思路可以作如下圖示:

  古人常以“木”入詩而不用或少用“樹”入詩→為什么古人常以“木”入詩而不用或少用“樹”入詩→因為“木”含有“落葉”、“枯黃”兩大特征,而“樹”無此特征→以“木”入詩便于寫秋景并以秋景抒→(所以古人常以“木”入詩而不用或少用“樹”入詩)      由此看來,“木”與“樹”在概念上相去無幾,但就藝術形象而言,其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xiàn)象,“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于是一字千里。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問題一:按字義分析,“木”、“樹”含義差不多,可是古人寫詩為什么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呢?

  【點撥】古人常借深秋季節(jié)寫離人游子的愁緒,所以他們對“秋”有特殊的敏感。寫“秋”,莫過于寫葉子凋零的樹木。盡管“木”與“樹”含義差不多,但人們由“木”和“樹”這兩個字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yún)s很不相同。我們把由這兩個字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結果圖示如下:其中,→表示“由此想到”,      表示“以此寄托”,     表示“不能以此寄托”。

  ①“木” →木頭、木料、木板→樹干→落葉→秋天       離人游子的愁緒。

  ②“樹”→滿樹的葉子→濃陰→不是秋天       離人游子的愁緒。

  綜上所述,古人為了借秋景寫愁緒,在詩中常用“木”(木葉)而不用“樹”(樹葉)。

  問題二: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師生共同篩選、歸納:

  繁茂的枝葉

  樹

  枝葉綠色,樹干褐綠色

  特征

  木質(zhì)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木

  黃色、干燥的質(zhì)感

  樹:飽滿

  意味

  木:疏朗

  樹: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場合

  木:秋風葉落

  第二課時

  問題三:說說“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的意味的區(qū)別。

  討論后明確。

  【明確】“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們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樹干,很少會想到葉子!叭~”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澳尽迸c“葉”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與“落葉”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木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問題四:“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是什么?

  學習研讀第二部分,并加以歸納。

  【明確】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边@里“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

  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澳救~”中“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宇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問題五:“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有什么獨特的意味?課文怎樣說明“木葉”的意味的?

  分析說明:“木葉”是寒牢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這是由“木”的藝術特征決定的:“木”不但暗示著落葉,而且使人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

  比較說明:曹植詩中的“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是碧綠柔軟的葉子;屈原詩中的“木葉”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二者的顏色、質(zhì)感、密度、動感均有差別。司空曙詩中的“黃葉”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飄零之意,而且顏色濕黃而非枯黃!澳救~”是風中寒牢飄零的枯葉,屬于風而不屬于雨,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ㄕf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通過比較,體味“木葉”的形象色彩。)

  問題六:杜甫突破了“木葉”的傳統(tǒng),寫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名句,“落木”與“木葉”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明確】“木”有疏朗之意,“葉”有綿密之意。屈原的“木葉”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襯托了湘夫人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葉”,洗凈了“葉”字的綿密之意,意境更顯空闊,生動地描繪了三峽蕭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問題七:課文中有一個難于理解的句子:“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解讀這個句子有利于理解全文的思想內(nèi)容。為什么讀者看到古詩中的“此景”,就會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點撥】“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實際上,本文所引用舍有“木葉”、“落木”的詩句,其意象沒有離開一個“秋”字。我們知道,時令一到秋天,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產(chǎn)生聯(lián)想并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時,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鄉(xiāng),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們面對肅殺、蕭索、冷落的秋景,一種凄然悲涼之情就會隨之而生(即觸秋景生悲情),而我們讀者看到“木葉”、“落木”之類的字眼,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

  3.談談本文的藝術特色。

  【明確】

 。1)選題小、論理深。文章旨在闡釋文藝學原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若從純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比較艱深的學術論文;作者沒有擺出學者的面孔嚇唬讀者,而選取了古詩中的木葉形象作為論題,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這樣,言近而旨遠,深入而淺出。

 。2)逐層剝筍探究。古詩人為什么用“木葉”而不用“樹葉”,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尋的目光層層分析。先排除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逐層深入,探幽發(fā)微,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讀者的閱讀心理。

 。3)頗富文化內(nèi)涵。這是一篇詩論,作者不僅深諳詩歌妙道,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許多有關“木葉”的古詩信手拈來,這樣不僅使析理有憑有據(jù),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內(nèi)涵,令人讀之賞心悅目,受到美的熏陶。

  四、總結擴展

  本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以深厚的學養(yǎng)與豐富的聯(lián)想力,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zhì),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

  五、目標檢測:課后“研討和練習”

  六、配餐練習:見“優(yōu)化設計”

7 說“木葉”① 篇13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

  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 ,若改為 “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 “說‘木葉’” ,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教案點評:

  本節(jié)課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思考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形象的、具有審美意趣的學習情景,激發(fā)了學生思考、探究興趣。

  本節(jié)課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鑒賞能力、自學能力等)、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和探索精神。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探究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第 1 2 3 頁  

7 說“木葉”① 篇14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zhì)。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chǎn)生了詩歌,經(jīng)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 ) 桔頌(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纏綿(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遠( ) 桅桿( )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 樹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zhì)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征 木 黃色、干燥的質(zhì)感

  意 樹: 飽滿

  味 木: 疏朗

  場 樹 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合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lián)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及其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 :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lián)想不同!澳尽本哂兄澳绢^”、“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zhì)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練習: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作者 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作者 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作者 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作者 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 。(吳均《谷柳惲》)

  2. ,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 。(吳均《青溪小姑歌》)

  5.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三、鑒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 蟬① 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 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 西陸: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nèi)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

  答案:

  一、1.屈原 《九歌》 2.謝莊 《月賦》 3.陸厥 《臨江王節(jié)士歌》

  4.王褒 《渡 河北》 5.蕭綱 《折楊柳》

  二、1.寒風掃高木 2.高樹多悲風

  3.落葉何翩翩 4.葉落依枝 5.無邊落木蕭蕭下

  三、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fā)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 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shù)。其中當數(shù)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xiàn),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shù)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顿浟吩娒枥L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xiàn)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1]

7 說“木葉”①(通用14篇) 相關內(nèi)容:
  • 說 木葉(通用15篇)

    教學設計示例 1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 說木葉

    ●備課資料一、課文補注林庚簡介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19XX年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 說木葉

    說“木葉” 一、內(nèi)容與解析(一)內(nèi)容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意象的藝術特征,進而把握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二)解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

  • 說"木葉"

    說"木葉"【教學目標】ⅰ、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zhì)。ⅱ、根據(jù)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㈠、導入:各位同學,有個成語叫"一字千金"。...

  • 說木葉

    說課稿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

  • 說“木葉”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 說木葉

    9 說 “ 木 葉 ”學習目標 1、理解“樹葉”和“木葉”以及“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從而明確“木葉”的藝術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詩詞中的意蘊。2、學習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

  • 說“木葉”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指導學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詩句的含意。2.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感情色彩,比較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細微差別,提高詩歌賞析的能力。...

  • 7 說“木葉”①

    7 說“木葉”①林庚 作者是學者,又是詩人。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了極為精細的辨析,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熟讀課文,把各部分內(nèi)容貫通起來作全面的理解,從而抓住文章的精髓。...

  • 說 “ 木葉 ”

    林庚

  • 說 木葉

    說 木葉林庚

  • 說“木葉”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 說“木葉”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 7.說“木葉”

    說“木葉”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zhì)。...

  • 說“木葉”

    教學目標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zhì)。...

  • 高三語文電子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 久久韩国免费视频 |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色狠狠色噜噜AV天堂一区 |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 | 野花社区wwW高清视频 | 九色视频网站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95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乱妇4p交换乱免费视频 | 黄色av免费看 | 亚洲A∨国产AV综合AV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动漫精品 |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亚洲同人在线播放 | 又黄又湿又免费视频 |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微拍视频网址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97 |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久 | 91麻豆欧美成人精品 | 久热中文字幕 | 99在线播放视频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国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清一二三区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免费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成人免费A片在线看网站外卖员 | 激情亚洲AV无码日韩色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啊v| 久久a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av蜜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