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技術的性質
課題
1.2技術的性質
課時
2
授課
蔣建波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2. 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運用多種知識。
3. 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4. 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
5.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洗衣技術的發展的歷程,體驗技術創新的技術發展中的作用。
2. 通過參與課堂討論,感受技術的兩面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驗技術創新的艱辛和曲折,感受技術的臉米納性,形成專利保護的意識,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教學重點
1.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2.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運用多種知識。
教學難點
1.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2.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運用多種知識。
教學內容分析
“走進技術世界――技術的性質”是蘇教版高中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是全書的邏輯起點,它為學生理解技術及其性質、走入技術世界搭建了平臺,也為學生開展技術設計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第二節承接了第一節“技術的價值”的內容,圍繞技術的5個性質,即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專利性展開,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力求讓學生理解、內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術問題的方法,形成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并貫穿于整個通用技術的學習全過程。本節的內容設置為2課時。
教學對象分析
通過前一節“技術的價值”的學習后,學生們開始走進了技術的世界,發現了人類的創新活動和技術發展給世界帶來的繁榮和異彩,激發了投身技術創新行列,實現人生價值的熱情,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對技術的性質識記并不困難,關鍵是通過案例分析、討論、馬上行動等活動,能對技術的性質實現理解、內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術、評價技術以及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教學策略和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以案例閱讀分析和學生參與思考分析為課堂教學主線,以學生比較熟識的“移動通信技術”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為充分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案例分析、演示講解,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實施過程
學生反應
引入
1.技術的定義是什么?
2.技術對人有那三方面的作用?
本節課來學習技術的性質:
第二節 技術的性質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新課教學
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人們在某方面的具體需要。
1. 技術的目的性
學生快速閱讀“助聽器的發明”并完成討論練習
a. 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
(使聽覺不太靈敏的人能自如地聽到外界的聲音、正常地與人交流)
b.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
(將聲音放大、傳入耳中,體積小巧、方便佩戴)
c. 滿足了什么具體的需求?
(使耳聾人方便地與外界進行語言交流)
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技術活動推進了技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