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術的性質(第二課時)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技術的3個性質,即目的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后所要學習的技術的性質中的2個性質,旨在告訴學生兩面性、專利性。二、 技術的性質(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
2、情感目標
認識技術的兩面性,在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形成與技術相聯系的經濟意識、環保意識、倫理意識等。
3、能力目標
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能對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技術的3個性質,即目的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后所要學習的技術的性質中的2個性質,旨在告訴學生兩面性、專利性。在這一節里同學們要整體把握前后學習的技術的5個性質。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加深理解。這節的兩個性質是重點與難點,因此我考慮到學生剛接觸技術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如果教學案例離學生的生活太遠,技術原理太深,案例太少,學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因而我在教學中不但采用了課本上的案例,又增添了自己選中的案例。我選的案例主要是以直觀教學實物展示,能看得到能摸得到,與學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是學生們每天生活中接觸和必用的產品,而這些技術產品學生都很熟悉,認識和感受較深。如在教學中對這些親近生活的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把握,在教學中我還利用了分析案例時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找出技術產品的功能,技術產品原先是怎樣的?后來是怎樣的?它們達到了什么目的?給人類帶來怎樣的需求?最后師進行整理定論? 教學重點是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通過認識技術的兩面性,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教學難點是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教學媒體、資源的運用:
以實際技術產品為教學案例,通過直觀教學達到教學理念。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技術的性質這個概念模糊不清,似懂非懂,因此我們要增加教學案例,幫助學生對身邊技術產品的認識,加深對技術的理解。這節課內容也是步入技術世界的關鍵門檻,是重點與難點,教師要把好這一關,當好領路人。
教學策略:
引入以學生生活貼近的最新技術產品實物,讓學生從實物尋找技術的性質所在,激發師生互動高潮。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回顧一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技術的性質中的前面三個性質,哪三個性質?
(板書) 技術的性質
1、技術的目的性
2、技術的創新性
3、技術的綜合性
上節課我們布置了一道練習題,完成得怎么樣?
教師檢查、點評練習題完成情況。
二、新課講授(討論、閱讀、辯論和概括)
1、理解技術的兩面性
(板書)[4、技術的兩面性]
學生閱讀課本p015內容。
請你列舉幾項常見的技術,并分析其正反兩面性。
(全班分成兩個大組。一組提出一項技術,并說出它的正面,另一組說出它的反面,兩組間可進行反駁。要提到四項技術。)
如電池可以隨時隨地為人類帶來光明和動力,但是任意丟棄的廢舊電池中所含的重金屬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一粒紐扣電池就能污染6×105l水。
預案:農藥;炸藥;電;網絡。
分析其正反兩方面
總結:任何事物客觀上都具有兩面性 , 技術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