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新聞事實(明) 新聞背景(暗) 表達方式
時間 場面 特點 細節描寫
四點一刻
1-11 晨起
1-6 住宿低劣 工房大小尺寸;
躺的人數;慌亂騷動的行為動作 包身工制度的產生
7-11 補敘—包身工的身份、來歷
四點半鐘
12-22 早飯
12-14 飲食粗劣 對板凳、餐具;對“薄粥”質地;
刮粥、拌粥 包身工制度的發展
15-22 說明、議論-雇用原因
五點鐘
23-34 上工
23-32 工作條件惡劣 小福子受罰挨罵 包身工制度的惡果
33-34 插敘、說明-威脅(音響、塵埃、濕氣)、危險(毆打、罰工錢、停生意)
六點鐘
35-50 放工
35-47 命運悲慘 蘆柴棒被搜身 包身工制度的結局
48-50 抒情、議論-同情、控訴
六、教學后記
本篇文章篇幅較長,課堂上讓學生長篇閱讀很影響進度,所以課前需要布置預習。而文章的時間結構相對好把握,重點在于對包身工悲慘生活的感受和對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在有意識的引導下,同學們都能較準確的發現問題并合理把握全文結構,但是,由于課堂駕馭能力不強,對時間的把握不到位,還有就是主線與副線之間的連貫比較牽強
包身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學習點面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本文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教學重點:1、學習點面結合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1、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2、體會語言的表現力。
教學過程:一、回憶文章的線索、結構及點面結合的手法
讓學生上臺講述包身工的生活順序和生活場景
二、問題設置,深入分析理解文章
1、本篇新聞除了寫包身工外還提到哪些人或者相關的物,有什么用意? 而他們又是如何對待包身工的?
以外來工人為突破點,引導學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相關材料,再由學生解釋,老師作一定的評講 (對比) (烘托出包身工境遇的悲慘)
2、本篇新聞材料及其豐富,作者是怎么來處理的?
(點面的結合,在以時間順序為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適當的補敘和插敘)
三、板書設計點面結合:
點 面
一個工房 八十個工房
蘆柴棒被打 整體進食
小福子被打受罰 整體勞動環境(三大威脅、危險)
蘆柴棒被搜身 帶工老板兩年來的壓榨
典型人物:蘆柴棒、小福子
典型事例:鍋焦、殘粥+清水=“美食”
典型細節:小便、奪馬桶
四、教學后記:在大概了解包身工生活和全文的基本結構后,第二課時的重點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課文,因為在備課時,我留有相當的余地,在課堂上不斷的啟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