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必修一
廣東省吳川市第一中學 項炳生 【教學內容】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第一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包身工》。《包身工》是作者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并在詳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一部優秀的報告文學,是報告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文章真實描述了舊中國包身工的苦難生活,無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勾結中國封建勢力,培植野蠻的“包身工”制度,殘酷壓榨中國工人的罪行,堅信中國工人必將奮起斗爭,砸爛枷鎖,迎來黎明。
【學生分析】
學生有較強的自讀能力,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的習慣,但文本篇幅較長,表達方式多樣,學生把握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鑒于本文是高中階段的第一篇報告文學,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引發興趣,加強討論。
【設計思想】
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以人為本的大語文教學觀,改變傳統的過于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讓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自主地充滿熱情地獲得知識,促使思維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所以我把本課設計為報告文學鑒賞課,摒棄了結構段落劃分、人物分析、主題思想提煉三大板塊的程式化教學模式,而選擇了比較閱讀這一角度,充分挖掘課程的價值,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閱讀報告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掌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容,并學會據此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的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培養學生的對于人的尊嚴和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文在結構上的特點、理清兩條線索、區分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
2、本文選材上點面結合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