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歌散文欣賞1
語文:2.3《秋頌》《不是死,是愛》《狗之歌》學案(新人教版07版選修《外國詩歌散文欣賞》)
精析•知識梳理
1.識記字音字形
(1)字音識記
榛(zhēn)子 簸(bò)谷 罌(yīng)粟 一畦(qí)
吆(yāo)喝 麥稈(gān) 漣漪(yī) 踉蹌(qiàng)
(2)字形辨識
2.補充詞語解釋
(1)詞語釋義
斑駁:指一種顏色與別的顏色錯雜在一起。
鼾睡:熟睡而打呼嚕。
罌粟:兩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可用來制取鴉片。
呢喃:模擬燕子的叫聲;也用來形容小聲說話的聲音。
殷切:深厚而急切。
漣漪: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翩然:形容動作輕捷的樣子。
踉蹌:形容走路不穩,搖搖晃晃的樣子。
奚落:用尖刻的話語譏諷嘲笑他人。
(2)近義詞辨析
修飾•粉飾
修飾:指梳妝打扮或修整裝點使外表整潔美好;也可指使語言文字生動明確。
粉飾:指裝點門面,掩蓋實際,帶貶義。
體驗•體味
體驗:對象常是生活、現實等。
體味:對象常是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3.了解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濟慈,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18XX年發表處女作《哦,孤獨》,1818年長詩《安狄米恩》出版,受到著名詩人拜倫和雪萊的重視與鼓勵。他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長詩《伊莎貝拉》和抒情詩《希臘古甕頌》、《夜鶯頌》、《秋頌》等,奠定了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勃朗寧夫人(1806~1861)英國詩人。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在鄉村度過幸福的童年生活。她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女性。能閱讀希臘文原版的荷馬史詩和希伯萊語的《圣經》。早在13歲時,其父便私下出版了她稱之為“偉大史詩”的作品以及《馬拉松戰役》。20歲時又出版她的第二部詩集。1833年她翻譯的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問世。同年隨家遷居倫敦,結識了華茲華斯等詩人。1838年,她以詩集《天使及其他詩歌》成名。她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問題予以極大的關注,1844年發表了短詩《孩子們的哭聲》,憤怒抗議資本家對兒童的摧殘和剝削。這首詩對敦促國會討論反奴役兒童議案起過一定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詩人的聲望。 1846年,她不顧父親的反對,和詩人羅伯特•布朗寧(1812~1889)私奔,在教堂舉行簡單的婚禮后,同往意大利。他們大部分時間住在佛羅倫薩,在那里度過了幸福的XX年。在意大利期間,除發表了《葡萄牙十四行詩集》(1850)外,還寫下《圭迪公寓的窗子》(1851)和《在大會以前寫的詩》,同情并支持意大利的民族解放斗爭。直至1861年突然去世前,她仍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表達了激進的觀點,她痛斥賣淫制度,為追求女權而斗爭。她說:“我深信,這個社會的破滅需要的不是關閉門窗,而是光明和空氣。”
葉賽寧(1895~1925)蘇聯俄羅斯詩人。出生于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1904~19xx年讀小學和教會師范學校,開始寫詩。19xx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19xx年去彼得堡,拜見著名詩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xx年初第一本詩集《掃墓日》出版。同年應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結婚。時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詩人寫了《變容節》、《樂土》、《約旦河的鴿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詩作,以抒情的方式,抒發個人對革命的感受。1919年參加意象派并成為中心人物,寫出《四旬祭》、《一個流氓的自由》。1921年離開意象派。這一年詩人與到莫斯科訪問的美國舞蹈家鄧肯相識,熱戀成婚,并與之出游西歐、美國。兩人很快由熱戀變為爭吵,終于離異。1923年詩人回國。1924年出版了轟動文壇的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展示了詩人抑郁消沉的心靈。1924至1925年詩人的創作進入高峰期,寫出組詩《波斯抒情》(1924)、長詩《安娜•斯涅金娜》(1925)、詩集《蘇維埃俄羅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結婚(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療,完成自我審判式的長詩《憂郁的人》,12月26日寫下絕筆詩,28日拂曉在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投繯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