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電子教材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 詩歌五首(精選12篇)

詩歌五首

發布時間:2022-12-06

詩歌五首(精選12篇)

詩歌五首 篇1

  閱讀提示

  本課選編古代詩歌五首。前三首是唐代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雁門太守行》都是古體詩,內容跟當時邊塞的生活、戰斗有關,也描寫了塞上風光,故又稱“邊塞詩”;《無題》是律詩,寄托了作者仕途苦悶的心情。后兩首是元散曲中的小令:《天凈沙·秋思》寫的是羈旅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學習時,最好先背下來,再仔細品味;對詩中名句可作一點分析,領略其妙處。

  掌握下列詞語,給加點的字注音:

  控 裘 衾 置 掣 摧 看

  闕 闌干 慘淡 云鬢 蓬山

  青鳥 躊躕 黃金臺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無題 李商隱

  相間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練習

  一 背誦這五首詩,并回答下列問題。

  1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關于塞外雪景的描寫,你有什么體會?“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關于《雁門太守行》的主題,有以下三種說法,你贊成哪一種?有什么理由?

  A孤城將破,將士們拼死守城,不負君恩。

  B孤城被圍,但將士們斗志昂揚,并乘夜出擊。

  C孤城將破,遠方援兵乘夜而至。

  3《無題》詩中,“春蠶”兩句說的是詩人自己,“曉鏡”兩句是詩人設想女方——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

  4《天凈沙·秋思》和《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二 下面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試高聲誦讀,反復品味,然后任選兩句寫下自己的體會,長短不限。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3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詩歌五首 篇2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15 古代詩歌五首

  教學目標 

  ①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A.觀滄海 曹操

  一、導入  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三、合作交流,討論明確

  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學習,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四、品讀賞析

  學生談詩歌基調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灣

  一、導入  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課文朗讀,感知內容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三、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四、品讀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C.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導入  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朗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讀賞析

  “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五、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D.西江月 辛棄疾

  一、回顧導入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二、朗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a. 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四、品讀賞析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討論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E.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一、導入  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三、體驗反思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四、品讀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五、學生配樂朗讀

  六、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七、延伸作業 

  ①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詩歌五首 篇3

  ○教學目標 

  ①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導入  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導入  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導入  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 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導入  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 

  ①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詩歌五首 篇4

  ○教學目標 

  ①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導入  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導入  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導入  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 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導入  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 

  ①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詩歌五首 篇5

  ○教學目標

  ①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凈沙秋思》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

  ①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詩歌五首 篇6

  15古代詩歌五首

  青島  馬仙芝

  ●教學目標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曹操■導入  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導入  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    .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息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_導入  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O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二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西江月》《天凈沙秋思》

  教學設計

  西江月  辛棄疾

  導入  新課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

  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

  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

  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

  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黲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

  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

  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

  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

  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

  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夜行遇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外之隋。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導入  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做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     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詩歌五首 篇7

  ○教學目標 

  ①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導入  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導入  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導入  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 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導入  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 

  ①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詩歌五首 篇8

  【教學目標】1、理解作品、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現技巧。

  2、揣摩、品味詩詞的語言,感受詩歌語言的凝練、形象。

  【教學重點】

  詩詞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語言的品味。

  【教學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1分鐘)

  同學們,古典詩詞是文學藝術中的一塊奇葩,那里有“長河落日圓”的壯美,也有“禪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懷。每一首詩都給我們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讓我們走進古詩詞,復習15課《古代詩歌五首》,再次共同感受那份獨特的美,提高同學們感悟賞析古代詩歌的能力。

  這幾篇詩歌,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怎樣去復習呢?

  二、以《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為例指導賞讀古詩詞

  第一關、讀背詩歌、把握感情:(5分鐘)

  古詩詞是用來吟唱的,因此,我們在把握詩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讀出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來,讀出情感,讀出意味來,并熟讀成誦。

  1、讀得好,背得熟:

  全班自由大聲的朗讀、背誦:

  ⑴指定2名學生背《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⑵組織評價。(感情基調、從節奏、輕重、語調等體現)

  如強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⑶齊背兩首,檢查(出示投影)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風蕭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③潮平兩岸闊,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舊年。

  ⑷總結:學習語文,我們要背誦大量精美的古詩詞,不斷積累。這兩首,猶如浩瀚的文化長廊中的一兩塊秦磚漢瓦,裝飾了同學們的夢,使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

  第二關:詩譯、感知意境:(8分鐘)

  (詩言志。就是說,詩人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在吟詠之時,還要對整首詩歌進行對譯,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去再現詩歌的和情景,從而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1、譯讀《次北固山下》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景象。

  明確:江上碧波蕩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江天。

  2、練習:譯讀“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3、組織補充評價(一是否細看詞義,正確解釋;二是有適當想像聯想,譯出韻味和意境)

  4、老師總結:

  ⑴細看注釋,加強積累。

  ⑵結合語境,聯想想像。

  第三關、把握細節,解讀情感:(18分鐘)

  理解了詩詞,這只是賞讀詩歌的前提,面對同一景物,不同詩人筆下卻是情態各異。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生機與愉悅,李清照卻是“人比黃花瘦”的黯然銷魂。為什么會如此不同呢?

  1、生談談當初學習這兩首詩歌的時候,是怎樣領悟詩人所要抒發的感情的.(從哪里體會?怎樣體會的?)

  2、師總結,指導:是詩人在詩中注入的感情不同。

  (不錯)老師也概括了一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⑴知作者、明風格:(3)

  詩歌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抒情作品,如果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我們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品味了。

  ①比如:

  李白:雄奇夸張憤世嫉俗

  蘇軾:一貶再貶,曠達豪放

  岑參:抒寫邊塞將士雄風

  ②同學說說自己讀過的曹操詩歌的風格。

  明確:

  曹操剛健雄渾,有建安風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龜雖壽》)

  練習:(降低難度,說說自己所熟悉的詩人的風格也行)

  辛棄疾:悲壯豪放。

  杜甫:憂國憂民,心系天下。(沉郁頓挫)

  李清照:細膩情懷,婉約凄切。

  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恬淡清新)

  提示:這里有一點要強調,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豪放詩人辛棄疾同樣也寫出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詩清新句。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⑵看提示,抓“詩眼”:(5)

  ①提示:文眼從何而來?就是從詩中的、背景提示、注解、詩歌的首句和末句甚至中間找。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能否從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嗎?

  (“左遷”一詞,已暗示了詩人無罪被貶的怨憤之情。)

  ②生說說《觀滄海》中的提示語。

  (詠志)

  ③練一練:

  《春夜喜雨》──杜甫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記之──辛棄疾

  ⑶品語句,悟感情:(10分鐘)

  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詩句,悟感情”。詩貴含蓄,詩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隱于水”,清朝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字面,悟出情感是我們跨過情感關的重點。

  那么怎么來品詩句悟情感呢?

  ①通過對詞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點,聯想組成的畫面,領悟詩詞的情感。這正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請同學們看,下面兩句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當堂練習)品味下列詩句,分析詩人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這是一個及其開闊的,氣勢磅礴的畫面,詩人的博大胸懷就蘊含其中了。

  ②練習:(2選1)

  ⅰ例:白居易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我們來分析詩中景物的特點,早飛的鶯,新來的燕,初開的花,剛長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這些景物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早春出游圖。作者把這些景物描寫的這樣優美,其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愛了。“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最后的兩居詩恰恰印證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達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實際上就是從對景物的描寫中分析出來的。

  ⅱ練習.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句之景:“荒涼古道,西風已起。馬已疲憊。夕陽下前途一片暮色蒼茫”。這些景色所組之畫面,蕭瑟,凄涼。這正是天涯游子孤獨心境。又是一天將盡又是一年將完。斷腸人卻在天涯之遠,故鄉親人遙不可見,抒發了天涯游子的孤獨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③還要關注詩人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尤其是廣為流傳的經典名句。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五種:

  指導:

  ⅰ側面襯托。

  ⅱ各種修辭手法。

  ⅲ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ⅳ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ⅴ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練習:

  請同學們就下面的詩句任選一句加以賞析:

  (指出下面幾個詩句蘊含的手法,說說其你的體會)

  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聲寫靜,以動襯靜)

  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奇特的比喻。)

  ⅴ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以上的細節品味也往往適用于名句的解讀!

  我們除了抓住細節感悟情感之外,當然還要領悟一些名句所蘊含的哲理感悟了。這兩首中有給你以哲理感悟的句子嗎?找出來,說一說。

  總結:

  三、課堂拓展訓練(8分鐘)

  朗讀《西江月》

  1、詩譯上片(略)

  2、分析上片的表現手法(動靜相映,側面烘托)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最后,對同學們強調兩點:

  第一、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不是聽幾首分析就能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家平時的鉆研和積累。

  第二、任何老師和資料所講的技巧、規律都不能死板運用。比如辛棄疾的詞大部分是反映抗金愛國、反對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現農村閑適生活的。所以,一定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同學們,今天,老師希望能通過這節古詩歌復習課,使大家善于高屋建瓴,將知識融會貫通,樹立詩歌賞讀的整體意識。靈活運用方法技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我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作業布置

  按照“讀──譯──背──品”的過程復習第一冊的古詩詞。

詩歌五首 篇9

  (1) 作者簡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948 年 11 月 21 日生于山東朝城, 1953 年隨父母遷居北京,其母良好的古典文學修養對少年郭路生影響很大,三年級寫出了他至今還能背誦的一首類似歌謠的詩: “鳥兒飛上了樹梢,三八節就要來到。在這愉快的節日里,問一聲老師阿姨您好。” 1961 年考入北京第 56 中學,曾代表學校參加數學競賽,籃球打得很好,偏好文科,開始了最初的寫作練習。 

  1964 年 16 歲初中升高中考試失利,初次嘗到了人生的磨難。 1965 年寫下了《海洋三部曲》之一的《波浪與海洋》,抒發了人生第一次受挫的沉郁與不甘失敗的胸懷。同年考上北京第 56 中高中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停課。同年 10 月他參加紅衛兵全國大串聯,南至廣州,西至新疆。盡管置身“文革”年代,但他沒有加入中學生的各種派別的斗爭,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讀書和寫作上。 20 歲已寫出了他的代表作《相信未來》、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 1968 年插隊山西杏花村,其詩作傳遍了許多有知青插隊的地方。 1971 年入伍,寫作了不少反映部隊生活的作品。 1973 年退伍回到北京,一直在養病與寫作。 

  自 1978 年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煥發了郭路生作為一個詩人的創造力,開始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并使用了“食指”這一筆名,即不論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什么,都不能損傷詩人執著的追求。 《熱愛生命》寫于 1979 年,正是詩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自我寫照。 《熱愛生命》被看作是他的名作《相信未來》的姐妹篇。 

  食指的詩歌現收入謝冕主編的《百年中國文學經典》、 《中國百年文學經典文庫》,以及林莽、劉福春選編的《詩探索金庫食指卷》。 

  (2) 基本解讀。 

  詩歌反復吟誦的內容就是“熱愛生命”。 

  詩歌的結構分為七節,前三節表達一種對生命的執著愛戀;后面四節進一步表達了熱愛生命的具體表現,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在寫作上,詩人首先應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如“凄風苦雨”中的“葛藤”,刻著字跡的“碑文”,表達“痛苦”的“砝碼”, “彎彎曲曲”的“荒草野徑”,展示自己不畏艱難的決心;然后推出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流浪兒般”、 “乞丐似的”,與“赤著雙腳”、 “光著脊背”突出了心靈漂泊的境況;盡管旅程艱難,荊棘攔路,血跡斑斑,盡管饑餓寒冷,烈日灼熱,心中依然信念不變:相信未來,熱愛生命。正是這一信念使詩人“百倍地珍惜每一絲溫情”,培養了“向命運挑戰的個性”。 

  (3) 精華鑒賞。 

  詩歌在語言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質樸無華的詞句當中,除此之外,詩歌的語言特色還表現在獨白的方式、大量的比喻、 “四行一段”的體式,在形式上與五六十年代的抒情詩比較相似。

詩歌五首 篇10

  教學目的: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

  3. 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4.理解每首詩歌和散曲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5.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

  3. 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4.理解每首詩歌和散曲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教學難點:

  1.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2.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多媒體  錄音機

  課時: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指導朗讀五首詩詞

  1.學生運用工具書,結合注釋輕聲朗讀五首詩詞。

  2.以《次北固山下》為例,簡介古詩朗讀停頓的兩種劃分方

  法。

  (1)技音節劃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口——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按意義單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口——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小結:同一首詩,可以有不同的讀法,我們現在讀古詩一般采用按意義單位停頓的讀法。

  3.教師范讀五首詩詞,或放錄音。學生在書上畫出停頓,注意讀準字音。

  4. 指名朗讀五首詩詞,教師注意給學生正音,并在正確停頓方面作具體指導。

  5.學生自由朗讀五首詩詞,要求字音、停頓正確。

  (二)研讀《飲酒》

  1.導人語:說起我國的詩歌,總有一種自豪感。的確,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 “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避山野,隱居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及田園風光的歌詠,抒發情懷。這類詩稱為田園詩,這類詩人稱為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是晉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樸素而韻味雋永。下面我們就來品一品他的《飲酒》詩。

  2.解題:《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酒后寫的,共20首。課文所選的是其中的第5首。這首詩大約寫于作者歸田后12年(417年),詩人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之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詩句:

  學生結合注釋了解詩意,學生質疑,師生合作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如: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車馬喧鬧的聲音。所以,當詩人“心遠”時,也就是說詩人精神超脫凡俗時,自然也就不熱衷于世俗的往來,因而即使身居鬧市,也就像居住在偏遠安靜的地方。開頭的四句詩,表達了詩人鄙棄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態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領會到“真意”,卻忘了該怎樣表達,詩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明確:這里的“真意”是指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閑適的歸隱生活的樂趣。

  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閑適生活的樂趣。

  4.品味玩賞:

  (1)這首詩為什么讀來瑯瑯上口,富有音樂美?(誦讀,討論解決)

  明確: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大體相同而略有變化,偶句押韻,因而讀來有緩有急,和諧悅耳。

  門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能不能改為“望”?為什么?

  明確:不能改。“見”寫出了詩人在東籬旁采摘菊花,無意中看到郁郁蔥蔥的南山時,心中的那種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著看的意見,用這個字,詩句就變得平淡無味了。

  (三)歸結閱讀古詩的過程、方法(板書)

  把握停頓,反復誦讀。

  了解作者,知曉風格。

  咀嚼詩句,體會情感。

  品味玩賞,張揚個性。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飲酒》詩。

  2.誦讀余下的4首詩詞。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回憶閱讀古詩的過程方法,引導學生有步驟地學習本課其余四首古詩詞。

  (二)研讀四首古詩詞。

  1.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四首古詩詞,然后指名讓四位學生分別誦讀,并說明如此誦讀的理由。(兩種朗讀停頓皆可)。

  2.請四位學生介紹四首詩詞的作者,引導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比較四首古詩詞在體裁上的區別。(《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u《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七言絕句。《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樂府舊題詩。《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3.引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l)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通過小組討論和質疑,解決疑難問題。

  (2)讓學生通過自學自行說出詩句的大意,用師生合作補充的形式,完成對四首詩詞內容的理解。

  (3)讓學生歸結四首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適時點撥。

  (《次北固山下》描寫了詩人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表現了作者放眼的寬闊博大的胸襟,說成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和博大的胸襟《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突出表現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雁門太守行》贊頌了戍邊將土的戰斗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天凈沙·秋思》抒發了游子思鄉的凄苦愁楚之情。

  4.引領學生品味四首古詩詞。這四首詩詞,堪稱古詩詞中的精品。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喜歡其中的哪些詩或哪些詩句,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審美詩歌的能力,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因此,只要學生說得合情合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盡合理之處,教師要以鼓勵的口吻,適時指出。)

  (三)布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

  2.背誦四首古詩詞。

  課后反思

詩歌五首 篇11

  廣州市第十六中學    朱琳  /  劉虹

  教學目標 :

  1、了解中國現當代詩歌的發展歷程,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詩歌流派及代表詩人的風格。

  2、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A、加強學生的朗誦指導,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從詩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C、品味語言,感悟新詩的獨特風格,強調對詩歌的感知、體悟和理解,強調自我理解與發現。

  3、通過課內學習、欣賞,及課外寫讀書筆記,充分體會現代詩歌韻味。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自己去品味詩歌的內涵,鑒賞詩歌的藝術特點。

  2、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把握全詩的總體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

  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詩歌。

  教學課時:2課時(《死》《再》1課時,《雪》《熱》《雙》1課時)

  教學方法:朗誦、討論為主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同學們自己查找資料,了解《死水》《再別康橋》的作者,作好讀書筆記。

  2、印發人教版讀本的《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二、導入  新課

  課間播放英國康橋配樂(肖邦小夜曲)圖片,導入  新課《再別康橋》

  導入  語:在這首寧靜的肖邦小夜曲的牽引下,我們也撐一支長蒿,在詩的長河里漫溯,輕輕地走進康橋,輕輕地走進徐志摩,讓我們一起解讀《再別康橋》。

  三、整體感知

  (一)出示課題和作者后設問:第一次見到“再別康橋”這一標題會產生哪些疑問?

  預測:“康橋”在什么地方?詩人為什么要離開“康橋”?他是在什么情況下,懷著什么樣的心情離開“康橋”的?等

  (二)分層次朗讀詩歌

  學生自由讀——推薦生讀——聽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人間四月天》的圖片,配以音樂)——全班誦讀,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畫、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鑒賞品味

  1、設問:“康橋”讓詩人如此留戀,它一定美的迷人,詩中直接描繪“康橋”景色的詩節有哪些?根據以上詩節的內容,加上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請每一位同學都扛起自己的“攝象機”,到“康橋”去捕捉你認為的最美的鏡頭,然后介紹給大家。

  ——讓學生把從學習詩的語言中理解領悟到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訓練詩歌語言的散文化。

  2、設問:在“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詩人“彩虹似的夢”,在你的理解中,“夢”的具體內容可能有哪些?——見仁見智:有求知夢、報國夢、情感夢等。

  3、教師讀第六節,設問“悄悄——笙蕭”“夏蟲——沉默”,詩人為什么把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調和的事物連綴起來?王國維說:“物皆著我之色”,這樣的意象適合抒發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4、學生齊讀首尾兩節,設問:“康橋”不僅有美麗如畫的景色,更有讓詩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牽夢縈的地方,詩人為什么選擇了“輕輕”“悄悄”的來去方式呢?詩人在離去時連“一片云彩”都不曾帶走,這表明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和審美情趣?

  五、拓展深化: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過渡:詩人離開令他魂牽夢繞的“康橋”沒有帶走一片云彩,當詩人離開這個令他無限留戀的世界時,也沒有帶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僅35歲的詩人徐志摩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噩耗傳來,成千上萬的年輕讀者,一邊流著淚,一邊背誦他的《再別康橋》,以寄托對這位年輕詩人的哀思。詩人離開這個世界70多年了,詩中精品《再別康橋》讓人讀后不忘,回味無窮,為什么?這都緣于它用美好的形式傳遞出永恒的主題:人們對美好的事物不再的追懷。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感受新月派詩人所追求的形式上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請班上朗誦好的同學示范讀《再別康橋》,然后女同學讀《死水》1~3小節,男同學讀4、5小節,對比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⑴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同:A, 押韻   B、兩首詩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異:《再》回環復沓,首尾兩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⑵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有色彩的詞語。

  ⑶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六、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揣摩詩中的愛國之情,引入對聞一多的簡要介紹,及寫此詩的背景

  七、討論作者寫法的效果:

  1、全班誦讀,讓學生說出“死水”的象征意義。

  2、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來比喻極端的丑惡?

  3、為何要寫死水的歌聲? 明確:意在反襯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靜。

  4、閱讀最后一節,教師指導:一二兩句的作者照應開頭,并強調對死水的判斷和批判的肯定。三四兩句是作者的憤激之語,真實的意圖是說:中國的社會已經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辦法是加速它的滅亡,用新的社會來取代它。

  八、拓展閱讀:1、《沙揚娜拉》  2、《偶然》

  九、小結:古人說: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讓我們用率真、用直覺去感受詩,讓我們用心靈去與詩握手。同學們在課后去慢慢咀嚼、品味、把玩,每首詩都必有自己可悟、不可悟、不必悟之處。

  十、課后作業 :

  1、背誦《再別康橋》。

  2、體會“新月派”三美,有意識運用這三美,寫一首表離別情的新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以學生誦讀、討論及自我感悟為主,老師加插中國現代詩歌流派及代表詩人和本課詩人相關背景的介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

  一、現當代詩歌流派介紹

  導入  :劉勰曾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本單元只是一個窗口,目的是將我們的目光牽引向浩淼的詩的海洋。現在讓我們沿著詩的發展脈絡漫溯……(用幻燈片投出中國新詩發展脈絡。)

  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1、導入  :欣賞歌曲《長城謠》,寫的是“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民眾無家可歸的慘狀,不幸和掙扎,齊心戰斗、收復失地的決心。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艾青的這首《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華戰爭為背景的。

  2、聽配樂朗誦,思考:

  A、讀第1、11、12、13小節,本詩的情感基調可用什么詞概括?

  B、結合寫作背景,讀第2-10小節,概括本詩內容大意。

  C“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封鎖著中國呀……”兩句在詩中反復出現了四次,請從情感表達和篇章結構兩個角度說說這兩句在全詩中所起的作用。

  D、詩中,詩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詩人表現自我的文字找出來。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本詩運用哪些意象來表達這一內容和心情?

  E、全詩最后一小節傳遞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3、小結:藝術特色:作者在詩中,運用描寫、比喻和反復詠嘆等藝術手段使全詩籠罩在悲哀的氛圍中。把表現自我與表現祖國和人民有機地融合起來。

  三、《熱愛生命》

  1、導入  語:毛澤東曾說: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最可寶貴的。

  只有懂得生命的重要,才能真正珍惜和熱愛自己的生命,也才能尊重和愛惜別人的生命。這個世界才能真正充滿愛。生命中有許多急流、險灘,有許多艱難、坎坷,是否輕易放棄,是否讓生命之光暗淡熄滅?食指在《熱愛生命》一詩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

  2、討論:

  (1)本詩先后選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么主題?從哪些句子可以顯現?

  女同學讀1-3小節,(表達一種對生命的執著愛戀);男同學讀4-7節,進一步表達了熱愛生命的具體表現,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雖然環境是如此的惡劣和艱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變: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2)藝術特色:A、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質樸無華的詞句當中

  B、獨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體式。

  四、《雙桅船》

  (一)作者介紹: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

  (二)朗讀全詩,鑒賞精華:(1)尋找意象。意象的運用:詩人借助“船”、“岸”、“風暴”、“燈”具體形象所組合的畫面,來表達她的情緒和感情的歷程。

  (2)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五、詩歌拓展: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卞之琳《斷章》,舒婷《致橡樹》

  六、課后作業 :應用象征意象傳遞情感這一手法,寫一首現代歌。

詩歌五首 篇12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shǒng 峙      蕭 sè                        白沙díb.忽 jiàn        zhuó春泥                        驚quèc.cāng海       茅yán                         jié石d.澹zhàn        鳴chán                        枯téng2.詩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半夜鳴蟬。b.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c.枯滕老枝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d.鄉書何處達,歸燕洛陽邊。3.下列詩句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b.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d.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4.將下面詩句,作者及出處用直線連接起來。①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王灣                                       《觀滄海》②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辛棄疾                                       《次北固山下》③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曹操                                       《錢塘湖春行》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馬致遠                                       《西江月》⑤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白居易                                       《天凈沙  秋思》5.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含義,回答句后括號中問題。①東碣石,以觀滄海。(是“來到”還是“登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明月別枝鵲,清風半夜蟬。(“驚”和“鳴”是否分別專寫“鵲”和“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語段點將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這是________朝詩人王灣的代表作,體例上屬于________詩,內容上屬________之作。2.解釋加粗詞語。北固山下  次:________________。客路青山下  客路:________________。鄉書何處達  鄉書:________________。3.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詩中哪兩句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詩人對旅途的感覺是順利的,還是不順利的?從詩中哪個地方可以表現出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殘夜將盡未盡之時遙望東海,一輪紅日正在升起,舊年將盡未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江上,這寫出怎樣的生活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漢代蘇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讓南飛的大雁把書信帶回故國,后來人們用“鴻雁傳書”或“歸雁”代指書信或信使,詩人的家書是從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個方向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遷移過關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1.詩題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從詩文中找答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下面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義項。①人歸雁后(    )a.停留  b.遺留在后面的②思在花前(    )a.產生  b.啟發3.選出對“思發在花前”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是說自己在花叢前面萌生了回鄉的想法。b.是說自己在花開以前就萌發了回鄉的想法。c.是說自己思鄉之情隨春天到來而萌生了。d.是說自己回鄉的心愿在春天里變得強烈起來了。4.從詩的內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處又在何方?簡要說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2.b 3.d 4.略 5.①是“登上”②“驚”和“鵲”不是分別專寫“鵲”和“蟬”的,而是說“鵲”和“蟬”都“驚”、“鳴”,這是互文見義(一)1.唐 律 思鄉 2.停泊 旅途 家信3.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4.順利。從3、4句可見5.新的東西是擋不住的,人應對生活樂觀,積極向上6.從北固山往洛陽寄,向北方寄7.略(二)1.正月初七2.①b ②a3.b4.作者人在南方,所思之處在北方。理由:春天雁由南向北飛,由“入春才七日”和“人歸落雁后”兩句可推知【提示】“基礎訓練”第3題:對仗是(律詩、駢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

詩歌五首(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詩歌《夢》(通用15篇)

    一、說教材分析我選擇的說課的科目是語言,課題內容是,適合大班幼兒學習。教材選自《幼兒教育》95年第6期第16頁。那么,我為什么要選擇教學安排以外的教材呢?一是因為這首詩歌為讀者創設了一種優美、溫柔的夢境。...

  • 輕叩詩歌的大門(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經過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學習的心得和收獲,使學生提高自信心和欣賞美的能力。2、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得到老師的欣賞和表揚,激發持續學習的興趣。...

  • 走進詩歌(精選2篇)

    (課前:多媒體投影屏幕上呈現“走進詩歌”的教學課題,自動播放以八首唐詩為主題的書法、山水畫結合的畫面。明確教學內容,渲染教學環境。)一、 談詩師:我們現在就走進——生(齊):詩歌。...

  • 現代詩歌教案模板(通用3篇)

    活動目標1、理解詩歌內容,初步感受詩中優美的語言與意境。2、學習詞:綠綠的、紅紅的、圓圓的、甜甜的。3、發揮想象力,初步嘗試仿編詩歌。4、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 鑒賞詩歌的語言(通用3篇)

    【考點分析】中國古代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豐富的思想感情、優美的意境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這就要求古代詩歌語言精煉、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 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精選2篇)

    課前預習班級: 姓名: 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考向探究】鑒賞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價其深層內涵;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

  • 詩歌教案設計(精選3篇)

    一、 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詩歌教學教案設計的方法,學會設計,并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設計出較完美、符合現代教學特色的教案。...

  • 古詩歌《送魏十六還蘇州》的答案(精選2篇)

    10. 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沉重與感傷,也表達了設想別后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答出一點給2分,語意完整給1分)11.詩中一、二實寫,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三、四句虛寫,寫詩人想象別后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

  • 語文教案-詩歌《夢》(精選16篇)

    一、說教材分析我選擇的說課的科目是語言,課題內容是詩歌《夢》,適合大班幼兒學習。教材選自《幼兒教育》95年第6期第16頁。那么,我為什么要選擇教學安排以外的教材呢?一是因為這首詩歌為讀者創設了一種優美、溫柔的夢境。...

  • 緊扣關鍵字眼,品味詩歌形象——讀《青松》(通用16篇)

    緊扣關鍵字眼,品味詩歌形象——讀《青松》讀這首詩的題目,我們能很自然地想起《識字5》中學過的“蒼松”一詞。教學時,我們可以從詩題切入,引導學生回憶“蒼松”的形象,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信息,為新課的學習作好充...

  • 輕叩詩歌的大門(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經過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學習的心得和收獲,使學生提高自信心和欣賞美的能力。2、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得到老師的欣賞和表揚,激發持續學習的興趣。...

  • 語文教案-詩歌《春天》(通用13篇)

    活動內容:欣賞詩歌—— 春天 (大班)活動目標:1、理解詩歌的內容及詩歌中表現的春天的趣味。2、感受春天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活動準備:課件,三本書,繪畫材料。活動過程:1、聽著《春天在哪里》的音樂進活動室。...

  • 詩歌二首(精選5篇)

    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掌握背誦的技巧。2.朗讀成誦,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中名句內涵,并且適當擴展。領會詩中的哲理,體會詩中表達的情致,進一步學習抓關鍵詞欣賞詩作的方法。...

  •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精選4篇)

    課前預習1班級: 姓名: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秋 思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首詩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試簡要分析。...

  • 詩歌《春天》(通用16篇)

    發表時間:2004-11-11 活動內容:欣賞詩歌—— 春天 (大班)活動目標:1、理解詩歌的內容及詩歌中表現的春天的趣味。2、感受春天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活動準備:課件,三本書,繪畫材料。...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版天堂资源中文官网 | 国产一级特黄aa大片出来精子 | 欧美人善z0zo性伦交高清 | 国产中文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天天操天天要 | 免费a在线看 | 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高潮视频喷奶水 | 美女18禁大胸裸身网站 | 国内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黄在线观看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 | 爱爱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艳情片免费观看 | 精品中文日本三级 |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视频 | 99精品国自产在线观看 | 成人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兜免费看r 日本视频免费高清一本18 |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A片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 免费黄色视屏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黄色片国产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 | 风间由美精品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网址 | 日本在线视频WWW鲁啊鲁 | jαpαnesehd熟女熟妇伦 | 边勾边做1V1H顾慕琛 | 亚洲a在线观看无码 | 日本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 91成人免费版 | 超碰不卡 | 好紧好湿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chinese国产hd中国熟女 | 亚洲特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