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記
(9)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游遨,往往于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帟,笙歌之聲相聞。最盛于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至花落乃罷。
翻譯:
洛陽百姓的習俗,是大多喜歡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貴賤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擔子賣苦力的也不例外。花開的時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爭著游春賞花。往往在有亭臺池塘的古廟或廢宅處,形成臨時街市,搭上帳幕,笙歌之聲遠近相聞。最熱鬧的要數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等幾處。要到花落,街市才會撤掉。
(10)洛陽至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今徐州李相迪為留守時始進御。歲遣衙校一員,乘驛馬,一日一夕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三數朵。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使馬上不動搖,以蠟封花蒂,乃數日不落。
翻譯:
洛陽到東京有六個驛站,原先洛陽并不向京城進獻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時,才開始向東京進獻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員,乘驛馬,一天一夜趕到東京。所進獻的不過是姚黃、魏花三數朵。用菜葉把竹籠子里面墊好、蓋好,使花在驛馬上不動搖,用蠟把花蒂封好,就可讓花幾日不落。
(11)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蓋其不接則不佳。春初時,洛人于壽安山中斫小栽子賣城中,謂之山篦子。人家治地為畦塍種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謂之門園子。豪家無不邀之。姚黃一接頭直錢五千。秋時立契買之。至春見花乃歸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傳,有權貴求其接頭者,或以湯中蘸殺與之。魏花初出時接頭亦錢五千,今尚直一千。
注釋:畦塍(chéng)塍,田間土埂。直同值。
翻譯:
一般洛陽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樹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種會退化。初春時,洛陽人到壽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賣,稱小枝子為山篦子。人們在家里把園中土地整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稱作“門園子”,有錢人家都要邀請這樣的人。姚黃一個接頭值到五千錢,秋天時立下契約買定,嫁接好,到春天見到開花才付給工錢。洛陽人特愛惜這種花,不愿意公開其中的技術秘密,有位權貴想買姚黃接頭(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開水把接頭燙死賣給那位權貴。魏花起初一個接頭也要值到五千錢,現在也還值一千錢。
【典型例題】
解讀下面的詩,回答1-5題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啼鳥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注釋]:
①仁宗景祐元年(1036),歐陽修因“以書詆諫官高若訥(寫信批評高在范仲淹受攻擊一事上沒能主持公義)”,被貶為峽州夷嶺縣令,于次年春作此詩。
②凍雷:初春的雷聲。
③“曾是”句:唐宋時洛陽牡丹最盛,歐陽修做洛陽留守推官時著有《洛陽牡丹記》。
1、詩的首句“春風疑不到天涯”是從唐人“ ”中化出。
答案:是從“春風不度玉門關”化出。
2、下句“二月山城未見花”由泛指轉為具體描述,是所謂詩人怨刺,暗寓 。
答案: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3、全詩以“野芳雖晚不須嗟”收束,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不失 的政治家襟懷。(意思對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