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二知識歸納與點撥
惠特曼的名字,中國人民是早已熟悉的。五四時期,詩人郭沫若在名詩《匪徒頌》中就贊揚過惠特曼為文藝革命家。
(二)謀篇立意和層次結構
1.《離騷》節選自原詩的開頭部分。作者寫了自己的身世并表現了自己的志向與愿望。表達了自己獻身國家的愿望以及詩人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第一層(開頭到“靈均”)寫自己出身高貴。
第二層(“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到“宿莽”)表現自己才華出眾以及對美好品格的追求。
第三層(“日月忽其不淹兮”到結尾)表明自己的“美政”對理想。
2.《致西伯利亞的囚徒》是普希金獻給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的十二月黨人的一首詩,目的在于表達對他們的希望和鼓勵以及對勝利的堅定信念。在詩中,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他們的希望,然后對他們進行鼓勵,指出希望是災難忠實的姊妹,讓他們堅定勝利的信念。他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來到他們的身邊;沙皇專制統治一定會覆亡,他們一定會贏得自由。
第一節:提出希望:堅持著高傲的忍耐
第二節:相信希望:希望會喚起勇氣和歡樂
第三節:相信生活:愛情和友誼會來到門口
第四節:相信未來:自由會在門口歡迎你們
3.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這首詩意在表達對領導人民取得維護國家統一、摧毀蓄奴制的勝利而被人殺害的美國總統林肯的沉痛悼念之情。詩人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作一只航船,把林肯比作船長,把南北戰爭的勝利比作航程的結束,截取了勝利到來的時刻的特定場景,歌頌了林肯總統的偉大功績,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之情,抒發了自己對林肯總統無比敬仰和沉痛悼念之情。
第一節,陳述了領袖逝世的事實。
第二節,表達了對領袖離去的悲痛。
第三節,表明詩人將失去領袖的心痛永留心底。
(三)寫作特點
1.《離騷》的創作,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并采取鋪張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又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僅僅停留在個別事物的類比上,還體現于整個形象體系的構思中,因而又含有整體上的象征意義。《離騷》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統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則往往配以“之”、 “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也有全句不用虛字的。這種新的詩歌表現形式,為《詩經》以后興起的騷體文學奠定了基礎。《離騷》的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讀來節奏諧和,音調抑揚,具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2.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藝術上首要的特點是充滿激情并直抒胸臆,用自己的激情、真情,去鼓舞那些淪為流放者、生活在西伯利亞艱苦環境中的囚徒,希望他們看到革命的重大意義,相信希望永在,相信未來光明,自由之神將會降臨。如“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詩人直抒胸臆,滿懷激情地鼓勵十二月黨人。寫這首詩時,普希金正在被政府監管期間,但是他沒有訴苦,而且以自由的歌聲,為西伯利亞的囚徒送去慰藉和希望。浪漫主義風格不屑于表達殘酷的現實,而是充分發揮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借助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表達對美好的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