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備課
“有一次與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我問他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是什么?他想了一會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我心里一驚.良久無言。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出的這愿望也在全部動機中占了很大比重。”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對母親究竟理解多少?“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作者說:“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找到的那條路。”如果我們帶著極其“世俗”的念頭,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這里。在母子之愛的本然關系里,讓子輩“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永遠是第一位的原因。作者說:“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母親在作者的心中為生活者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榜樣與豐碑,而其他的一切所謂的期盼、要求,比如靠寫作碰撞開一條路的想法等等都是虛而浮泛的。“活”下去的想法,是一個苦難的念頭,它載負著深藏于民族心靈的滄桑、血與淚,在我們面前展示了“生存”這個最基本的話題的真諦所在。
在這一部分里,作者再次地“剝蝕”了功利、虛華與不實在東西,充分地抒寫了人間最為真醇的情感。這種情感同樣是“愈見蒼幽”的,是“茂盛得自在坦蕩”的。
(選自.9《語文教學通訊》有改動,作者:吳禮明)
三、美文薦讀
1.薦讀張海迪的《輪椅間的心靈對話——致作家史鐵生》。
在一個個深夜。擺放好自己,默讀史鐵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氣息。 ——陳村
輪椅間的心靈對話
——致作家史鐵生
張海迪
好多年,我一直沒有見過你,一次去北京開會,會議名單上有你的名字,而你沒到會,但我有一種預感,總有一天我會見到你。幾年后,在中國作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見到了你。從前我甚至不知道你的模樣。那天,我在餐廳一邊吃飯,一邊和朋友閑聊,忽然聽見身后有人叫我的名字,聲音輕輕的,但很渾厚。回過頭,我看見了你,我一眼就知道那是你了——因為輪椅。
t•s,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面對神經外科醫生的心情。我經歷過很多次神經外科檢查,從小就習慣了身邊圍滿醫生,看他們翻弄病歷夾,聽他們低聲討論我的病情。我烴有恐慌懼怕。我一開始就沒有害怕,因為我那時還不懂得脊髓病對我意味著什么……我的身體從系第二顆紐扣的地方就沒有知覺了,永遠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