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這個故事的筆墨極為集中。寫太子丹,寫秦武陽,寫易水邊的白衣冠,寫朝廷上的秦君臣,都是在映襯對比中寫荊軻。在寫荊軻的言語行動的同時,又注意揭示他的內心世界。形象是有血有肉、豐滿感人的,在中國文學人物畫廊里,占有很醒目的一席地位。古往今來,從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詠荊軻》),到近代著名女革命家、鑒湖女俠秋瑾(《寶刀歌》),吟詠荊軻的詩章累代不絕。大體說來,后人提及荊軻事,除了嘆其大功不成而外,更重要的是美其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民族多事之秋,敢于挺身而出、勉力為之的精神和氣概。明末的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作《易水歌》,“白日蒼茫落易水,悲風動地蕭條起,荊卿入秦功不成,遺憾驪山暮煙紫。……嗚呼,荊卿磊落殊不倫。”顯然,荊軻磊落不倫的形象,給了夏完淳很大的激勵和鼓舞。毫無疑問,關于歷史的進程和規律,關于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荊軻這樣的古人,懂得不如我們多。但是在世界并不太平的今天,一旦國家有事,仍然需要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精神和氣概。這,也許就是荊軻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吧。
────────────
注 ① 公元前二三○年,秦滅韓;前二二八年,秦破趙,虜趙王遷;荊軻刺秦王的同年(前二二七年)秦軍已進逼易水,燕國已岌岌可危。
注 ② 戰國七雄中的任何一國,都可以理所當然地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也可以理所當然地反對他國的暴力兼并;就山東六國而言,反對素以“虎狼之國”著稱的秦國,更具有某種程度的正義性。限于篇幅,不詳論。
注 ③ 《史記》司馬貞索隱:“揕,謂以劍刺其胸也。又(徐廣)云,一作抗。抗音苦浪反,言抗拒也。其義非。”
如何認識評價荊軻其人?
楊益民
正確分析評價荊軻必須澄清以下幾個問題:
一、有人說,秦統一天下既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么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后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并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戰敗國則對戰勝國還要徼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于秦國的兼并,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