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準備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級。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準備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準備工作,令秦武陽為副。
5.荊軻遲發緣由。
6.太子丹見荊軻遲遲未發,“疑其改悔”。荊軻怒斥太子丹,告別赴秦。
第三部分(從“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到“終已不顧”)易水送別
1.以“白衣冠”送荊軻,為易水送別,創造悲壯、凄愴的氣氛。
2.易水送別,有力地突出了荊軻義無反顧的剛毅性格和英雄氣概。
第四部分(從“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陽臉色大變,引起秦國群臣的懷疑,荊軻談笑而飾,足見超人的勇氣、膽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狽不堪,荊軻行刺一無所懼。
3.寫在極短的時間內,秦王殿庭上下混亂,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柱而逃,群臣驚愕,左右呼喊,有動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罵,組成一幅驚心動魂的場面。
4.身受八處創傷,事敗還能“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凜然無畏的性格刻畫無遺。
5.荊軻被斬后,威震六國的秦王仍因驚懼而“目眩良久”,其緊張慌亂情狀如見其人。
內容分析
《荊軻刺秦王》是節選自《戰國策·燕刺》中的一篇深受人們喜愛的名篇。本文反映的事件是重大的,文字十分精煉生動,情節發展波瀾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通過記敘荊軻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國與燕國的兼并與反兼并的斗爭,實際上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強秦同其他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斗爭。
本文從荊軻將入秦作準備工作寫起,接著寫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啟程赴秦,及至到秦國后巧用“打開關節”的辦法“拜見”秦王,最后記敘了刺秦王的壯烈舉動及其驚心動魄的場面。對這一復雜的事件,作者不但寫得精彩、生動,而且文字十分洗練,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者尤其著力刻畫了荊軻這一俠士形象,對這一形象作者持敬仰、歌頌的態度:他反抗強暴、有膽有識、大智大勇、視死如歸,是一個英雄形象。
作者一直把荊軻這一形象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描寫,使他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表現。文章開頭,僅寥寥幾筆,便交代了秦國已經“破趙”并“虜趙王,盡收其地”,而且“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這說明燕國已危在旦夕。在如此急迫的形勢下,燕太子丹必須選用最理想的人來解決這最急難的問題,他選定了荊軻,并向他求教對策,這說明荊軻這一人物不同凡響。事實完全證明了荊軻非但是個“為知己者死”的俠義之士,而且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現很勇敢果斷,思想深邃,計劃周密,深謀遠慮,他決不以“匹夫之勇”貿然闖入“不測之強秦”,而是事先提出“行而無信,秦未可親”的關鍵性問題,并進一步提出要投秦之所好——即使秦得到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肥沃的地方督亢的地圖,而燕太子丹從人情考慮不能接受以樊將軍頭顱作信物這一建議。在這一內部次要矛盾中,荊軻從大局出發,私自會見了樊於期。他的勇敢果決,城府之深,擅于辭令,在這對話中都得到了極其充分的表現。他先向樊將軍報告了秦國對他及其父母宗族的慘無人道:“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這激起了樊將軍對秦王的刻骨仇恨。他仰天太息流涕”而又苦于無法報仇雪恨。在這火候中,荊軻提出了“一舉兩得”的辦法,樊將軍急不可待地上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才乘勢說出:“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并生動地敘述了如何刺殺秦王的打算,緊接著發問:“將軍豈有意乎?”樊將軍立即“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于是自刎。對于樊將軍的自刎,太子丹十分悲痛,但為完成刺秦王的重大使命,所以又從人力和物力方面為荊軻赴秦作了準備。文章寫到此處按常情荊軻應立即去秦完成使命了,但卻“頃之未發”,這里不但情節曲折,而且主要是為了表現荊軻的計劃周密,“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的秦武陽作為他的助手,他或許認為人力單薄,或許擔心秦武陽有勇無謀,因之在等待一個自己了解的朋友,共同完成使命。而太子丹心急如焚,“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甚至想“先遣秦武陽”。荊軻雖與太子再次產生矛盾,但他忠誠大度,雖然心情沉重,但仍“就車而去”,為太子丹赴秦完成大業。至秦后,表現荊軻智慧超人的第一件事便是“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使之替他在秦王面前美言,而達到“秦王聞之,大喜”、“見燕使者咸陽宮”的效果。表現荊軻勇敢、機智的另一件事是:當“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時,他突然“色變振恐”。他的這一表現立刻引起“群臣怪之”,這是一個多么令人緊張的場面啊!而荊軻應付自如,鎮靜機敏,他“顧笑武陽”,似乎在安慰和鼓勵一個未見過世面的小孩子:“不必緊張,一切都會好的!”另外,一面又替武陽向秦王道歉:“他因為是個粗俗之人,未曾見過天子,所以有些害怕請大王原諒他些。”這一席話,既替武陽的異常舉動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釋,也抬高了秦王的身份,秦王因此消除了對燕國使者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