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寶寶妙語連珠呢?(親子專題)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語言豐富,出口成章,其實想要培養出這類的寶寶也并非是一件難事,只要媽媽們有心,你家的寶寶也可以妙語連珠,不信的話,就來看個小實例吧!
東東現在2歲半大,有一天晚上,媽媽給他講故事《野貓眼中的城市》,講完后,媽媽問他:“城市并不是野貓說的那個樣子,那么,城市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東東想了想,說:“城市就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南來北往;城市就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市就是熙熙攘攘、熱熱鬧鬧、五彩繽紛、披紅掛綠。”乍一聽,一個還不到3歲的寶寶用這么多雅致的詞匯來描繪城市,妙語連珠,真讓人難以置信。其實,東東是一個2歲才開口說單字的寶寶,僅僅在半年之后,他的語言發展怎么就如此迅速?東東媽媽用了什么教育竅門?
鸚鵡學舌期的寶寶最適合說“妙語”
請注意,東東說的是“妙語”,而不是普通的口語,它們是一些雅致的詞匯和語句,相當于比較優雅的書面語。與隨意通俗的口語相比,它的含金量更高,更鍛煉寶寶的發音和聲調、反映更加豐富的思維內容以及提升寶寶的修養。
親子網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素材,2~3歲正是寶寶積累語言素材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家長教寶寶說什么樣的詞語,決定了寶寶的語言質量。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美國教育家懷特說:“語言絕對是發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語言既促進寶寶智力的發展,又是智力本身的發展。一般情況下,家長認為這么小的寶寶能說清楚簡單的詞語就算不錯了,沒想到竟然還可以教寶寶說“妙語”。
實際上,我們不要、也不應該低估寶寶的發展潛能,只要有科學的引導,寶寶完全可以說出規范的詞語甚至成語,而且能把“妙語”用得恰到好處。這是因為兩三歲的寶寶正處于鸚鵡學舌時期,大人教什么,他就跟著說什么,并把大人所教的詞匯、語句與當時的情境相聯系,還能依靠直覺籠統地感知這些詞匯的含義,有時他的感知是正確的,有時就會出現誤差,形成幽默的童言稚語。例如當大人在一定場合說出“一群人”的時候,寶寶直覺地感知到“群”是一個數量比較大的量詞,有一天他出了很多汗,就可能說:“媽媽,我出了一群汗。”如果大人能夠主動意識到寶寶學習語言的這一潛能特點,把所用的“妙語”與當時的情境更好地結合起來,甚至直接解釋給寶寶,那么寶寶學以致用的語言水平就更高了。
讓寶寶妙語連珠的4個竅門
1 看圖說詞
家長通常會給寶寶買一些看圖識字的書或者卡片,它首先具有識物、識字的功能,而我們還可以開發出看圖說詞的功能。例如一張“紅旗”圖片,有的書把它畫成正方形的,有的書把它畫成迎風招展的,媽媽把這2張圖片放在一起,讓寶寶比較和觀察,并與寶寶慢慢地一問一答:“你看這張圖片是什么?(紅旗)那張圖片是什么?(紅旗)這2個紅旗有什么不一樣呢?(寶寶不語)這個紅旗是靜止的,沒有風;那個紅旗是飄揚的,有風。聽明白了嗎?現在,寶寶跟媽媽說‘靜止’、‘飄揚’。”在說這2個詞的時候,請媽媽握著寶寶的手指著相應的圖片,然后再讓寶寶自己學著說一遍。以后遇到這2張圖片時,仍然這樣跟寶寶對話,過不了多久,寶寶見到紅旗圖片就會自主地說出“靜止”、“飄揚”等“妙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