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區經濟工作總結表彰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二)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各級要堅持“三農”是重中之重、富民是“三農”中心不動搖,跳出農業調整農業,跳出農民致富農民,跳出農村發展農村,從根本上扭轉農民增收乏力的被動局面。一是以工業理念經營農業。圍繞做強林果、畜牧水產、瓜菜棉、稻麥四大主導產業,通過內引外聯,在招商引資上適度向農業傾斜,壯大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群體,今年要發展5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積極整合紡織、糧油、板材、大蒜等企業資源,重點抓好彭城集團、塔山板材、汴塘石榴深加工、耿集大蒜市場建設,促使龍頭企業迅速膨脹,增強輻射帶動力。加強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等服務體系建設,密切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擴大“訂單”農業規模。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緊緊抓住各地用工需求擴大和國家加強對農民工保護的機遇,把勞務輸出作為一個大產業來抓,作為農民最大的致富工程來抓。要強化勞動力技能培訓,區財政按照農業人口人均1元的標準,建立農村勞務輸出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保證新增勞務輸出人員培訓率達到50%。要規范勞動力市場建設,積極培育各類職介機構,大力實施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鎮鎮通”工程,使更多的農民走出農門,跨進城門,打開財門,力爭全年新增勞務輸出1萬人。三是積極深化四項改革。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全面貫徹“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針,農業稅及附稅下降兩個百分點,取消統一規定的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使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遵循“依法、自愿
、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改革土地征用和補償方式,適當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加快建立土地換社保的補償機制,長久地解決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深化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林業、農機、小型水利設施等產權制度改革,鼓勵和引導工商、外商、金融等多種資本投入農業和農村,建立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按“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原則,改革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全面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切實辦好農村五件實事。全面推行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今年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不低于60%;實施新一輪農村改水攻堅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萬人;加強鎮村公路等級化、灰色化建設,年內改造農村公路103公里;積極落實扶持資金,完成草危房改造134戶;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和特困子女免費入學制度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全面提高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同時,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實施以屯頭河二期、江莊鳳尾河治理、汴塘馬頭河治理為重點的農水工程,大力實施山區水源建設,努力改善山區灌溉條件。加大補充耕地力度,完成商湖三期和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復墾項目三期工程;進一步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免征特困村的農業稅及其附加,加強項目和勞務幫扶,加快貧困農戶脫貧步伐。
(三)強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
按照抓規劃、拉框架、打基儲上水平的總體思路,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實際工作中,既要重視制定規劃,更要嚴格執行規劃;既要加快老城改造,更要積極推進四大區建設;既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更要強化城市管理;既要追求發展速度,更要追求品位和特色,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水平和檔次,盡快形成可容納20—25萬人口規模的山水城林“新賈汪”,成為徐州特大城市框架中的重要組團。一是突出規劃龍頭。按照規劃先行的指導思想和鐵規劃、鐵紀律的要求,結合徐州都市圈建設的需要,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聘請清華大學專家調整賈汪城鎮整體規劃,保證規劃的高起點、高水平,確保30年不落后。二是加大城市經營步伐。做好土地經營文章,對升值潛力大的優質地塊,要嚴格控制,按照規劃要求,有計劃地逐步推出,運用市場手段和價值規律,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城市建設。三是抓好重點工程。重點實施“一湖、兩路、三園、四區”工程。“一湖”,即全面完成南湖生態開發區一期工程;“兩路”,即集中整治賈韓路、206國道城區段兩側環境;“三園”,即加大人民公園、桃花島公園、夏橋公園綠化、美化、亮化力度,增加娛樂設施。“四區”,即啟動商業步行街、漢府街建設,做強中心城區;建成天緣大廈、中旺購物中心,激活南部商業區;完成餐飲一條街建設、積極開發和興小區,形成飲食服務區;加快陽光·世紀苑建設,規劃建設明珠小區,建成居住示范區。四是加強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一項最為基礎性的工作,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必須嚴格管理,常抓不懈。目前好多地方出現的臟、亂、差等各種現象,多數屬于管理不嚴造成的。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管理意識,圍繞“樹形象、上檔次”的目標,從源頭上管起,從具體的地方和事情管起。對于違反城市規劃的行為,既要敢管,又要會管。對老百姓反映較為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要一個一個去解決,真正發揮城市管理工作在塑造城市形象、促進經濟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