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開會發言稿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的會議是越來越多了,“文山會海”是一個典型特征,開會的規矩卻還遠未成熟。據一些學者測算,各級領導參加會議的時間占工作時間的1/5至1/3。如何減少會議、提高會議效率成為共同的呼聲。
就拿證券市場來說,上市公司要做到規范運作,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首先就要開好股東大會和董事會,這兩個會開好了,才談得上保障投資者權益、尊重股東意見、確保重大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但是在現實中,兩個會開成“橡皮圖章”者有之,爭吵不休、議而不決者有之,決而不行者亦有之。為此,中國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對上市公司如何開股東大會和董事會做了很多細致入微的規定,反復修訂,不斷督促實施。這同樣不是小題大做,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就是從這里起步的。
當然,工作中的大多數會議,無關政治、法律、法規和公司治理,不涉及權利的保障、伸張和實現。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報告會、論壇、協調會、座談會、方案討論會等等,通過大大小小的會議溝通協調、解決問題、執行任務。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會議,依然是一門學問。這樣的會議,我們從參加工作以來就不知參加或主持過多少次,但會議的低效、無序、重復性錯誤屢屢頻現。有多少人去總結每一次會議的差錯,認真記錄下來并組織改正?我們如何改進會議的議事程序、會務組織與執行效率?如何像《羅伯特議事規則》一樣制訂出適應各式各樣會議的標準化手冊或指引?
開會(2)
開會看似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事情,卻是人們一生參與最多的活動之一,也是衡量現代文明程度最重要、最簡便的標準之一。
開會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方式,開好會自然也是我們的日常技能。在國外的mba課堂上,會議管理經常作為課程來教授,在職業培訓中,會議管理則是必備項目。如何確定開會的必要性、如何選擇議題和參與人、如何估算會議成本、如何做主持人、如何安排發言時間、如何組織討論、如何形成共識、如何表決、如何落實決議等等,還有會前會中會后的會務工作,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如何維持會議的秩序和紀律,如何避免無謂的爭執,如何保護少數持不同意見者的聲音能夠被有效表達,都必須靠穩妥的方式予以規定,并在流程中有效執行,這些都體現著會議程序的必要性和嚴肅性。會議最常見的問題包括會議繁多無實質內容、不能準時開始、缺乏中心和主題、出席者未有必要準備、會議時間過長、少數幾個人占用了絕大部分時間、互相重復空話套話等等。開會的效率,反映了一個組織、一個團隊和個人的基礎管理水平。
根據培訓、會議實際運作流程中的環節及問題逐漸形成一個明細的服務手冊樣式。如何組織制訂標準化、通用的會議工作手冊或差錯提示,不妨參照以下程序:每次活動完畢后,要求每人至少提煉出五個差錯,十個人就可總結出五十多個差錯,當大家的總結或提煉的問題、特別提示匯集起來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明細、有效、可操作的工作手冊或差錯指引,在以后類似的活動中,差錯必然逐漸減少,而在此文本基礎之上,其他人或后來者又可不斷添加。整個團隊能在總結的經驗并已形成文字而非口頭相傳的標準、流程基礎上學習、修改、完善,工作品質自然提升。這類工作看似簡單、容易,但大家都習慣于“口口相授”,每次會議每個人都能挑出很多“小問題”,大家情愿費盡口舌“嘮叨”,卻很少有人親自動手將這些“嘮叨”的東西歸納整理成文字化標準流程、要點。這樣的工作方法又可延用到其他項目。在整個團隊逐漸形成一套科學管理的方法。推而廣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市場營銷、安全管理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