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5篇范文:生而為魔,那又如何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熱映,這是一部實實在在的動畫電影佳作,絕對值得走進影院觀看,無論是兒童、少年還是成年人,都能從中獲得樂趣和良好的觀影體驗。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歡迎大家來參閱。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后感
有人說這是一份給畸形和殘障孩子心靈的禮物。我認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值得一看。
十個里有一個看了能體諒父母的苦心,一百個孩子里有一個能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這部電影就有他存在的意義了。
第一,不要在意別人心里的成見。如果別人影響到了你,你要做的是,要么遠離這個人,要么打倒,千萬不要想著改變這個人的成見,因為成見已經融入這個人整體的人生觀里了。想要改變整個人太難了。第二,大眾是盲從的。很多藝術家都告誡我們不要在意大眾的看法,因為大眾的看法毫無意義,對你這個人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大眾的看法來自于個別意見領袖和盲從的大多數。不要在意,不管他們是敵視你還是贊揚你。
劇情里的申公豹,他一直不接受自己是妖,認不清自己身上的缺點,而錯誤得將得不到的地位和認可全部歸于是自己出身問題。嫉妒為什么是太乙真人而不是技術高超的他。就好像巴拉拉小魔仙里的小月,嫉妒為什么選擇小蘭守護魔仙堡而不是能力在她之上的自己。
我是哪吒,不認命,便是我的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影評
高熱度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將于7月26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近日影片發布終極預告,呈現出哪吒“堅守自我、打破成見”的倔強成長經歷:“生而為魔”卻不斷與命運抗爭,顛覆“非黑即白”的正反派概念。同時,片方發布一款終極海報,展現出哪吒、敖丙兩大主角亦敵亦友的人物關系。自點映以來,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直備受關注。影片多次登上微博、豆瓣、知乎等多平臺熱搜,引發觀眾廣泛討論;導演田曉鵬、演員姚晨發文給予影片好評,表示“絕對不容錯過”!距離影片上映還有一天時間,截至目前,影片豆瓣評分8.8、淘票票評分9.6、貓眼評分9.7,口碑位居同期電影前列。
取材神話大膽改編 哪吒&敖丙詮釋“不認命”倔強少年
此番發布的終極預告和海報,向觀眾透露了更多包括哪吒個人命運,及哪吒、敖丙人物關系等全新內容,信息量巨大。可以看出,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對傳統神話英雄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相比于原著中的“惡童”哪吒,無論是79版反抗父權的《哪吒鬧海》,還是此次影片中反抗天命的“魔童”哪吒,都對原著進行了改編,與時代精神相符,有著獨特的現實的意義。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哪吒。導演餃子表示“故事是一個外殼,里面的精神內核需要隨著時代不斷變化。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應該符合當代精神,我們是本著服務當代觀眾的理念,對原著進行了改編。”
命運是會改變的,正反派不是絕對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所有角色都沒有絕對的“非黑即白”。導演餃子表示,片中最大的反派其實是命運。影片極具討論性的一點,便是哪吒與敖丙對待命運截然不同的態度。片中,哪吒雖是“魔童”,受盡世人偏見,但在李靖夫婦、師父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著命運;敖丙雖是“靈珠”,但卻在承受整個龍族翻身期望等多重重壓下,走上了邪路,甚至于“水淹陳塘關”。哪吒、敖丙看似水火不容,實則亦敵亦友。敖丙也正是在哪吒的影響下,學會敢于做自己、不認命,并與哪吒聯手抵抗命運,成為對方“唯一的朋友”。
富含深意的“顛覆”設定 導演:制作完成是一個奇跡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歷經66版劇本修改,片中許多看似“顛覆”的設定都富含導演餃子的深意。比如,影片特意把龍宮設定成“海底煉獄”,因為“煉獄”的存在更能凸顯龍族飽受天庭偏見的委屈與不甘,也讓敖丙拯救龍族的行為更具說服力;對于觀眾熱議的“踢毽子”場景,導演表示,蹴鞠等運動的產生時間與哪吒所處年代不相符,沒有確切產生年代的“毽子”,有趣又與情節相貼合,所以才選用了“毽子”。除此之外,包括說“川普”的太乙真人、沒有“褲兜”的哪吒等,片中不少設定其實都與影片劇情、具體歷史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經過導演餃子的反復研究和確認。
導演對于影片的考究,給觀眾呈現了更完美的作品,也成倍加大了影片的制作難度。導演餃子透露表示,影片制作后期找來一個執行制片,做過很多國產動畫項目,直言影片絕不可能在上映日期之前做完。為了完成影片制作,可以說制作團隊的每一個人“心里都憋著一口氣,加班加點,不是996而是007地全力以赴”。被問及影片制作最困難的地方時,導演餃子感慨表示,“已經記不清哪一個最難了,整個過程都是硬挺過來的,每邁過一個坎回頭看都是一個奇跡”。
《哪吒之魔童降世》優秀影評
國漫的創新
電影中的哪吒是一個三歲的孩童,紅肚兜、齊劉海、大眼睛,濃濃的煙熏妝透露一絲邪惡,笑起來一口大板牙,雙手插在褲兜、走路吊兒郎當……說實話這個形象比我們之前接觸到的哪吒都要丑,但是眼神步伐之中又透露著古惑仔痞帥之感。
不僅僅是哪吒個人形象的創新,在人物關系上,電影也擺脫了之前的固化印象。敖丙不是勢不兩立的敵人,而是和哪吒有共同心跡的朋友,甚至他們身上的互補性讓二人充滿了CP感。母親殷夫人不再是傳統的慈母形象,而是活潑開朗、神經大條的女性,可英勇的除妖降魔,也可大大咧咧的和吒兒一起后院踢毽子。李靖也不是那個昏聵、冷血、高高在上的父親形象,有了更多的溫情。所以電影中的哪吒不是那個反抗父權的哪吒,也不存在“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悲情,電影所表達的重心并不在此。
且不討論我國動畫制作技術上的精進,在整個劇情的編排上,也是充滿了笑點和槽點。太乙滿嘴的四川方言、哪吒一口一個小爺自稱、輸入密碼指紋解鎖等,這些詼諧的現代表達方式、互聯網式的段子使前半場的觀影感受輕松了許多,直到中間巨大的矛盾沖突才讓人多了些思考。這樣的電影表達方式,有點像開心麻花團隊的風格,笑中帶淚,哲理不經意間流出。
好的電影作品,總有幾處直擊內心的場景或臺詞。
你應該相信你什么,你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
申公豹說,哪吒是魔丸,是即將給這個世界帶來災難、受到天雷懲罰的人。可敖丙在海邊認識的那個哪吒并不如此,雖然脾氣暴躁,但也有著救人的善心、除魔的正義和朋友的真誠,甚至救過自己一命。
敖丙困惑了……
這一幕有點打動我,當下便在手機記錄下來這句話“你應該相信什么,你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因為只有自己的感覺才是最真實的,是自己實際接觸過程中的真實評價。每一個人都會來描述這個世界,描述其中的人和事,但是那并不是你自己真是看到的聽到的,跟著感覺走似乎聽起來是很不靠譜的一件事,但是往往感性的判斷才是最直接的。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全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揣測著應該也是編劇最想表達的主題。成年人的世界,都活在成見里。哪吒的出生便帶著不祥和怪異,鄉鄰遠離他、孤立他、唾棄他,甚至誤解他除妖救人的好意,讓哪吒的孤獨感和戾氣越來越重,“既然我是大家都說我是魔童,那我就當好這個魔童吧”,所以哪吒所到之處,無不是雞飛狗跳亂作一團……
成見這座大山,神仙也搬不動。
龍王和申公豹也背著這樣的成見,天帝對妖獸心存成見,故不重用申公豹,安排龍王鎮守龍宮。活在成見中的人,總是深受其苦。而我們,也應該摒棄對別人的成見,從活生生的人的角度和事物的本質來看待和評價。
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既然不能改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充滿成見的世界,那么就不去在意和理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著證明自己。
若命運不公,我便和它斗到底。哪吒的這句臺詞及當時力挽狂瀾拯救陳塘關的場景,顯得分外熱血,場面燃爆。哪吒最終做到了,主宰自己命運,敖丙也最終也選擇走向善的一面,改變自己的命運。
命運是什么,之前聽到一個答案,命運是你所有選擇的總和。
如果你愿意去努力改變命運,那么一直以來的這種選擇,就真的會改變你的命運。
《哪吒之魔童降世》:寄托當下人心中的英雄情懷
哪吒的形象一改往常,變成一個有著黑眼圈的少年,這一細節的反差和后面劇情令故事展現的情懷更為生動。哪吒與孫悟空一樣家喻戶曉,早在多年前就有部《哪吒鬧海》,其立意與《哪吒之魔童降世》殊途同歸,除了哪吒與父母間的情意還有拯救陳塘關百姓的無畏,更有與命運抗爭的英雄主義情懷貫穿始終。
電影在前作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現代流行元素,讓所要展現的文化更易于被受眾接受。作為暑期檔的電影,成功之處在于它不僅吸引了孩童,更吸引了一大波的成年觀眾。它打破成見,強調自我的獨立性,更兼顧有隱喻的現實。影片中有不少世俗丑惡的一面,比起真相,很多人更愿意去相信道聽途說,然后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人。面對世俗如此,哪吒依然是我們童年記憶中那個敢于與命運做出抵抗的少年,正如海報上的字:不信,所謂命中注定。
電影中笑點不少,讓觀眾喜淚參半。故事一開始哪吒就以魔丸誕生,因為其魔性致天命難違,僅有三年的壽命。然在短短三年里哪吒卻有著難比常人的經歷,他的經歷與孫悟空類似,同為反叛型超級英雄,明知天命難違偏要違,好似我們童年時看過的《西游記》中孫悟空逃出八卦爐的那一剎那令人唏噓感慨,雖看起來反叛傳統卻依然保留著最中正的熱血和感動,依然有著奉獻和擔當的著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
面對世俗復雜,盡管很多人選擇默默接受,社會上的未知和艱辛讓很多人棱角隨著歲月都已消磨殆盡,剩下的唯有對青春過往的回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似填補了大多數心中早已消逝的英雄情懷。電影中哪吒雖被人當成妖怪,哪吒極力改變現狀卻始終被世人誤解,但是他內心的童真和正氣猶在,這也造就他了后來沒有墮入魔道,從而逆天改命。
也許我們不能是站在風口浪尖把握時代命運的人物,但我們依舊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就好比電影中哪吒成為英雄的路縱然艱辛,即便天生為魔也不屈服于命運,這樣的豪情和血性相信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英雄夢。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看心得
今天是20xx年7月21日,我一時心血來潮,然后買了去看那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電影票,沒成想這部電影不僅是宣傳的很好,而且這電影的確讓我很有感觸。
今天是自己一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的點映,恰好,在學校旁邊的紅星電影城就有,所以就買了票,興致勃勃地去了。雖然還是有許多小孩子一起去看電影,但是我覺得,這一部動漫電影更加符合成年人的精神世界觀。
如果用之前的動畫電影來做比較的話,我覺得這部電影比《大圣歸來》還有《白蛇:緣起》更勝一籌。倒不是說在電影畫質方面這幾部電影有什么太大的差距,只是呢,在講故事的時候,我覺得哪吒這部電影得故事架構是最好的。
但是呢,我還是想要先說一下這部電影的人物。
太乙真人是個胖子,操著一口四川口音,笑點幾乎都是他觸發的。對了,還有申公豹,他的口吃總是讓人覺得很迷,就像抖音里的那個口吃大爺,話沒說完,永遠不知道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這兩師兄弟總是抖包袱,我后面的小孩都笑出了貓叫聲。
李靖夫婦在這部動畫里面是一個非常愛他們的孩子的形象。雖然沒有看到金吒和木吒,但是就單單通過哪吒來看,夫婦倆還是非常的愛惜自己的孩子。(具體怎么愛還是通過電影來感受吧)
小哪咤的形象非常顛覆我們的認知,但這種顛覆顯然塑造得很成功,因為他的形象是跟他的性格和電影的主題相互搭配的。而這種成功也恰恰是團隊制作的傾心注入心血的結果。我尊重他們的勞動創造也贊嘆于他們的這種形象架構,兩眼黑眼圈,帶著痞子氣息,又不失靈動可愛,以混世魔王(更確切地說是可怕,可憎的妖魔)的形象存在于錢塘關的百姓的眼中。
接下來說一下電影的故事架構。
這三部電影都是取材于我們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并加以改造的。說實話的,我們本身自己的傳統故事還是有很多底蘊值得去發掘的,也有很多材料值得去重新開發,需要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古老的神話故事,用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來傳達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并加以開發和利用來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做一場精神方面的洗禮。看電影,本來就是圖著娛樂和開心嘛,所以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故事里面所講的情緒和精神,這就是一件成功的事情,顯然這三部電影都做得很成功。
這部電影幽默與嚴肅并存,精彩的打斗戲和感人的煽情戲,(不怕被你們笑話,我的確因為哪吒的煽情流出幾次感觸良深的眼淚)結合搭配很完美。
其實單論電影本身的好壞,本身就有一點狹隘,其實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在這個部電影里面看到一些別樣的東西,那才是這部電影的精髓所在。
首先,我注意到了個人的存在和他人的認同之間關系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
這部電影里面的小哪吒,擁有天生神力,又是魔丸轉世,被人們當做妖魔鬼怪來看。而人們的確非常懼怕他,他而因此受到了排斥。在他的反叛的心理應激反應,以及心智不成熟,又得不到指導和關注的情況下,他注定是一個具有極度逆反的心理特點的亂世魔王的形象。正如他所說:“既然他們把我當做妖怪來看,那么我就做個妖怪給他們看”。而李靖也說:“我不想他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到死了都被人們看作是妖怪。”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又怎么不是為了獲取他人的認同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呢?人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屬性,不是生活在社會里面的人就不能稱之為人,不能獲得社會認可的行為也從來不會為一個人的發展換取好的結果。而我們所認為的成功,其實也是別人給予的成功,至少在成功的社會屬性的定義上是如此。而其實,人類,或者說生命的存在,本身又有什么意義呢,或許沒有吧(看我的上一篇文章有詳解)
其次,我注意到:在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生活中--朋友--這個身份的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小哪吒和敖丙他們兩個最終能成為朋友,不僅是因為他們都是孤孤單單得不到理解的人,(當然還因為故事情節的安排之類的關系)而且他們對于對方的出現都持一個非常歡迎的態度。一起在夕陽下踢毽子就能誕生出感情很濃厚的友情,說明他們對友情這種感情體驗的需求的確非常迫切的。長大后,我們通常覺得自己更加孤獨了,或許只是利益社交類的“朋友”多了,而共情社交類的“朋友”一個一個在失去,所以,人在情感之中沒有獲得良好的反饋,自然也就對孤單產生一種更加敏感的察覺。
還有在電影中不管是反派還是正派,他們的行為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有的只是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自己存在所需獲取的資源而是進行了一系列活動。至于對于正反派的劃分,只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鮮明的身份對比。其實的話,不論是哪一方,他們都有自己做己行為的理由。這個要牽扯到下一點。但是,總的來說,成年人的世界,看待善惡總是會多了幾分價值方面的考慮,不至于那么簡單地劃分好壞,但總體上不會偏離自己的價值觀。
在社會共識中人們的固有成見是很難改變的。就算就像雙手沾滿他人鮮血的人永遠會被別人看做一個惡魔。在電影里面哪吒,從一開始就給人們一個惡魔形象而后面不論他做出怎樣的行為,都會被人們看作是一個惡魔在破壞的行為,哪里管哪吒的初心是什么樣的。而這樣子的結果是哪吒的行為總是被導向一個邪惡的動機。而在電影中申公豹和龍族也是如此,作為妖怪出身,申公豹得不到師父的認可,即使他本身很努力地修煉,很刻苦地完成師父的教誨;而龍族雖然貴為萬妖之首,卻因為身份得不到天庭和人間的認可,即使他們幫助天庭在龍宮之下鎮壓住了各種海底妖怪。他們合作,卻也只能通過盜取靈珠來在封神大戰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以此來打破人們的固有認知下自己的生存窘境。但是敖丙的身份依舊被遮掩得嚴嚴密密的,也就是說,妖族的身份依舊不能在世人面前公開。
有時候,成見真的是一種害人的東西。就像現在很多的文章下面的評論都戾氣很重,那種老生常談又老掉牙的無知論調總是層出不窮,是網名的知識沒有隨著時代進步呢,還是那種成見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呢。舉一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在你的最最直接的印象中,非洲地區還有印度比起歐美地區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世界,相信幾乎大家都會是八九不離十的答案。從這個方面來看,電影中所傳達的這種打破天命,打破成見的價值觀念真的很值得學習,不僅是在字面意思這層意義上,還有拓展的意義上。
最后也最為重要的就是電影的主題。我很喜歡小哪吒說的那句話:既然命運不公,那我就要和命運斗爭到底。這就是這篇部電影,表達出的最核心的精神主題。是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管是魔丸還是靈珠的轉世是好是壞,總不需要他人來評判,即使一開始這就是他們注定擁有的命運。就像《阿甘正傳》里面的主人公那樣,傻子的未來不一定就是渾渾噩噩的,也可以是大放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