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畢業論文范文:談談全球變暖對地球的危害
三、美國科學家發現史前農業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
據新華社電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古代農業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說明,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持續了數千年。研究人員說,砍倒大樹并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大氣中甲烷和co 2等溫室氣 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拉迪曼承認,研究結果非常容易引起爭議。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7日說,科學家通過兩項最新研究預測,即使現在全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穩定在xx年的水平,本世紀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從不同角度預測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的成果將由聯合國下屬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評估,收錄到xx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氣候變化報告中。
在第一篇論文中,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個較簡單的數學模型來理解全球氣候變化。他認為,由于海洋存在“熱慣性”,對溫室氣體等外界影響的反應有所滯后,本世紀全球變暖的趨勢只不過是以前排放溫室氣體的后果。據魏格雷預測,到24xx年,已存在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成分,將至少使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攝氏度;不斷新排放的溫室氣體,又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額外升高2至6攝氏度。這兩個因素還會分別引起海平面每世紀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他在論文中說,要遏制氣候變暖的趨勢,現在就必須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在極其低的水平,即使這樣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恐怕也難以避免,每世紀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樂觀的預測。由杰拉爾德 梅爾等人發表的第二篇論文則預測,由于“熱慣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紀中人類不向大氣排放任何溫室氣體,到21xx年全球平均氣溫也將至少升高0.5攝氏度,海平面將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學家早先的預測值高了一倍多。梅爾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以前的預測沒有考慮到冰川融化等的影響。梅爾的研究小組用兩套數學模型,借助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為低、中、高時的氣候和海平面變化情況。
四、全球變暖的條件
地球氣候變暖和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有關。但日本和丹麥科研人員近日指出,溫室氣體增加并非導致氣候變暖的惟一原因,太陽活動變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紀教授制作了一張圖表。從圖上看,過去2xx年間地球平均氣溫和太陽磁場強度的變化曲線基本吻合。伊藤公紀由此推斷,太陽活動對氣候變暖也有影響,僅用溫室氣體增加解釋氣候變暖可能不夠全面。 太陽活動對地球氣溫的影響已被專家們關注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太陽黑子多的時候,太陽活動劇烈。比如史料曾記載,公元17世紀時太陽黑子很少出現,當時的地球氣候也相對寒冷。但地面獲得的探測信息也顯示,太陽活動強弱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能量變化幅度僅為0.1%,如此微小的變化似乎不足以對氣候造成太大影響。
然而,最近國際空間科學界出現了一種假說,認為太陽活動的變化會改變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從而左右氣候變化。提出這種假說的丹麥科學家推測,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線可較穩定地使部分大氣離子化,使云容易生成,從而吸收太陽的大量輻射,降低地球溫度。但是,太陽活動高峰時釋放出的高速帶電粒子流,能干擾宇宙射線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進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目前,丹麥科研人員正在研究與云形成有關的各種因素,以論證上述假說。也有日本專家提出,雖然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幅度只有0.1%,但他們發現這種能量變化能使地球大氣對于太陽紫外線的吸收量變化幅度達到百分之幾,這種吸收量的增加會使大氣臭氧層溫度升高。日本氣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負責人小寺邦彥表示,臭氧層溫度的變化會波及對流層,從而對寒流和季風造成影響,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機制能對地球氣候變暖產生多大影響。為了繼續研究這個課題,小寺邦彥等人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已于去年開始工作。
五、全球持續變暖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據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預測,未來50—1xx年人類將完全進入一個變暖的世界。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21世紀溫室氣體和硫化物氣溶膠的濃度增加很快,使未來1xx年全球、東亞地區和我國的溫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上升1.4℃-5.8℃。到2050年,我國平均氣溫將上升2.2℃。“入冬以來罕見大霧天氣頻發也是暖冬的一個征兆。”羅勇說,大霧天氣系“暖冬”造成強冷空氣非常弱所致。全球變暖的現實正不斷地向世界各國敲響警鐘,氣候變暖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且是一個涵蓋政治、經濟、能源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全球變暖的事實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