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領域理論范式的學術獨立性及其政治哲學
康德對“公共性”的追尋和阿倫特對“公共領域”的共和主義解讀,為哈貝馬斯在更寬闊的理論視野上建構公共領域的話語系統(tǒng)提供了厚實的理論平臺。事實上,以康德的啟蒙理性(自由觀)和阿倫特的共和主義(政治自由觀)為理論基礎建立的“公共性”理念,不僅成了哈貝馬斯公共領域概念的核心理念并使之徹底概念化和理論化,而且還成了貫穿哈貝馬斯思想發(fā)展的一條潛在主線。從早期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對公共領域理論的系統(tǒng)論述,到中期的“語言學”轉向對“交互主體性”的討論,再到晚期的程序主義民主對當代全球政治的關懷,無不體現(xiàn)了哈貝馬斯對康德“理性的公共運用”和阿倫特積極的“公開政治行動”的遵從和發(fā)展。并且,在公共領域功能的拓展、公共領域概念的確定以及公共領域理論的建構上,哈貝馬斯都超越了前兩人。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有了哈貝馬斯才有了公共領域的理論話語。盡管哈貝馬斯在出版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完成了對公共領域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之后,因“另有理論關懷”而沒有繼續(xù)就這一理論本身進行深入研究,但公共領域問題始終像一個影子一樣或明或暗地不離他的左右。無怪乎哈貝馬斯會在1989年為《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第一個英譯本問世而舉行的“哈貝馬斯與公共領域”主題研討會上,首次公開聲明該書是他思想體系的“入口”,舍此別無其他進路。所以說在哈貝馬斯這里,“公共領域”已經(jīng)從市民社會的話語中獨立了出來并發(fā)展為一種新的理論范式。這表明,“公共領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話語系統(tǒng)獲得了自己的理論域,如果繼續(xù)把它放在市民社會的概念下勢必會遮蔽它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公共領域理論的學術特征
“公共領域”本身具有獨立于“市民社會”或“政治國家”的理論規(guī)定性,它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思想品質和理論內容。從學術特征來看,公共領域“是在國家和社會間的張力場中發(fā)展起來的”,是隨著國家與社會的相互滲透而發(fā)展起來的中介場域,它本身就是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一個張力場,占據(jù)著一個不同于“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理論空間。
首先,“公共領域”是一個具有獨特內涵和外延的社會科學范疇,它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規(guī)定性。所謂公共領域,“指的就是在市場經(jīng)濟和現(xiàn)代民主政治條件下,依托市民社會又獨立于政治國家、介于公共權力和市民社會之間并聯(lián)結溝通二者的社會中間地帶;是由享有獨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權利的私人組成并向所有社會公眾自由開放,通過對話商談、公眾輿論、社會壓力的形式對公共權力和其它社會勢力進行監(jiān)約,并能夠推進國家與社會實現(xiàn)互動的民間自治領域;它是以參與者、溝通媒介和(達成)社會共識為內在結構,以能夠形成公共倫理和公共理性的公共場所、公共傳媒、社團組織和社會運動等公共空間為外在形式的社會交往和文化批判領域”。這表明,公共領域概念的提出蘊涵了一種價值追求,而這種價值追求是由一組理念提供的,而這些理念的形成和存在則又是依托一定的現(xiàn)實形式作為載體的。也就是說,由公共場所、公共傳媒、社團組織和社會運動等公共空間所構成的社會交往和文化批判領域是公共領域觀念描述的現(xiàn)實對象,也是蘊涵公共領域理念及其價值性意蘊的現(xiàn)實寓所;這是一個向所有公民自由開放、由交往和對話組成并介于市民社會(私人領域)與公共權力領域之間的社會性存在。而理念層面的公共領域則被用來指稱這些感性現(xiàn)象的抽象性本質,是一個蘊涵和表征公共倫理、公共理性的精神系統(tǒng)。它是對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公共領域的一種理論描述。它與公共領域的實體性形態(tài)相契合構成了一個內涵和外延統(tǒng)一的完整概念并孕育了公共領域概念的價值性意蘊。可以說,公共領域概念代表著一種以公共利益為內容、以公眾自由平等參與為形式、以理性商談和理性批判為目的的社會交往空間。它是一個具有實體性、分析性和價值性存在的復合性范疇,它占據(jù)的是一個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理論空間。
上文是公共領域理論范式的學術獨立性及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