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第二,儲蓄過剩假說。石油輸出國、日本和中國等國家積累的大量貿易順差大部分沒有用于消費,而是被儲蓄起來,因而導致全球實際利率偏低,資本首先流向了全球信用最好、意愿最強的美國市場,致使美國實際匯率上升,經常賬戶赤字大幅度增長。主張儲蓄過剩假說的人認為:首先,美國貨幣增速沒有高到不合理的程度。其次,美國的通脹預期繼續受到遏制,因為實際利率已經開始上升。第三,美元的疲軟似乎并不嚴重,盡管實際匯率受到外匯干預的扭曲。第四,很難相信,亞洲和石油輸出國儲蓄的飆升是對外界過剩需求的被動反應,而非刻意的選擇。最后,盯住匯率制本身就是一種政策選擇。要使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保持一致,這些國家的內需也必須大大高于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個國家必須選擇能夠促成這種結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馬丁·沃爾夫,)。
簡而言之,全球經濟失衡的同時造就了流動性過剩。這個過程如下:美國通過經常賬戶赤字向全球注入流動性,日本通過日元套利交易向全球注入流動性,而東亞國家通過經常賬戶盈余和外匯儲備累積吸收了全球流動性(張明,)。因此,economist(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實際上需要兩個方面共同努力,即美國增加其儲蓄,同時外匯盈余國家包括石油出口國和亞洲國家擴大消費。全球經濟失衡致使美元十分脆弱,但石油出口國本身就不會受到影響了嗎?大多數石油出口國的貨幣都實行與美元掛鉤的政策,或是抵制通過嚴重干預使本國貨幣升值,正如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所做的那樣。美國和其他國家是否應像對待亞洲國家一樣,要求石油出口國重估它們的貨幣?事實上,石油出口國重估它們的貨幣對解決美國的赤字作用很小(人民幣升值也是一樣)。石油出口國要在減少全球經濟失衡中起到積極作用,正確的方向是增大進口,同時升值本國貨幣、增加政府開支并且放松對經濟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