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企業經營者利潤最大化的績效觀。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其經營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這就要求經營者追求高收入低成本,從而獲得高利潤。因此,企業必然會忽略環境成本來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必然也會阻礙環境會計在我國的推行。
3.普通民眾事不關己的環境保護觀。多年來,雖然我國環保部門一直在進行環保宣傳,但環境污染事件依然還是接連不斷地發生,在很多人的意識里,仍然認為環境問題離我們很遙遠,對環境保護漠不關心,這必然會阻礙環境會計在我國的推行。
(三) 缺少環境會計專業人才。
環境會計是一門由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等多種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學科,在具體運用過程中要運用到多門學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如果沒有扎實、全面的基礎知識,那么應用起來會出現很多問題。但目前我國仍然按照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會計人員,會計學科里也沒有設置相應的環境會計專業,因此大多數會計人員只對會計專業知識掌握得較好,不存在真正的環境會計專業人才。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完善我國環境會計的對策。
環境問題不僅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且破壞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與我們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我國應加強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管理, 加強企業的環保意識,要求企業推行環境會計、鼓勵企業自主披露環境會計信息。
(一)健全會計法律法規。
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并加強執行。立法機關和政府職能部門應在現有環境和會計的法律法規基礎上,制定健全的環境會計準則、制度以及實施細則,使企業明確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促使企業貫徹實施企業環境會計。例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中,修改并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規,明確企業環境會計核算的內容、性質以及計量原則,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為必須披露的內容,將會有效地防止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短期行為;環境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準則進行設計,使環境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這些都將使環境會計具有更強的執行力,使其得到穩步的發展。另外,還應加強執法,加大對違法者的懲處力度,不僅要在民事上加以約束,而且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 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
1.對政府官員加強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教育。科學的政績觀就是既要看政績給眼前帶來的變化,又要看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影響, 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后人的評判,其實質是用可持續發展的標準評價政績, 對社會和歷史負責。另一方面要求領導干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共xx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的發展觀。各級領導干部要認識并貫徹科學發展觀,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既要從觀念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更要在實踐中支持環境會計的全面實施。
2.對企業的管理者加強社會責任觀教育。社會責任觀是以社會為著眼點,認為經濟利潤和社會利益兩方面都是企業的重要目標。企業不能因為片面追求經濟利潤而忽視或逃避社會責任。政府應多從政策法規、指導方針上加強對企業管理者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而且與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
3.對普通民眾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建立健全環境宣傳教育機制,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的作用,以專欄、專題等形式,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典型和經驗,做到有聲勢、有效果、有影響。
(三)不斷提高財會人員素質。
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它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應用學科,它不僅要求運用者要具備環境會計相關知識,還要具備與其交叉的相關學科知識。而就目前我國大多數財會人員的素質而言,僅僅具備傳統會計的相關專業素質,無法滿足環境會計的素質需要,這就要求我國一方面要讓企業財會人員充分了解環境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交叉相關學科知識, 從而使環境會計實務工作能順利開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財會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在實踐中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修改或擴展環境會計的內容,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會計的理論。
(四)遵循長期性和循序漸進原則。
一方面,在我國,傳統會計理念的根深蒂固必將對順利實行環境會計形成一種挑戰,對大多數會計人員來說,認同環境會計,并將此作為企業會計報表的組成部分,并非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另一方面,在環境會計中除了要對一般的經濟指標進行核算外, 還需要對一些綠色指標進行反映,這是環境會計所特有的復雜性,這就需要環境會計的不斷發展完善。因此,真正實行環境會計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我們應該堅持長期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使我國的環境會計不斷規范,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