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維管理的實踐路徑分析范文
受限于各類人為或自然的因素影響,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在其運作與維護方面仍存在部分難題,亟待解決。為此,解決上述農田水利設施的當務之急,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戶農作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帶動農村整體經濟發展的可行之道。
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維管理的常態問題
工程全局管理意識薄弱。據實地考察數據分析,當前農村地區水利工程設施運維管理情況不容樂觀,雖相關水利設施破損程度不一,但其共性在于,不論是因何種原因造成的設施破壞或損毀,都無相關人員或部門愿意為此進行維修或更換,也沒有相關資金資助,導致工程正常營運受上述種種困難、負面因素的影響,變得更加不堪重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的有序發展。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其完工后,即歸屬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和與之相關的受益人負責日常運維管理。然而,現實中,大多地方人民政府卻不曾設置過相關設施的運維管理制度,所謂的“管理”多下放至各個村鎮,由村鎮相對應的水站進行代管。
對水利設施投入度不足。由于城鄉經濟的不均衡發展,使得農村地區部分勞動力不滿于農村生活,掀起了“棄農從工”的浪潮,愈發少人為農田水利設施提供人力或是無力上的幫助。長此以往,部分水利設施因使用不當,加上乏于維護,加速了其老化速度,從配件殘缺不全,仍在投產使用;即便是完工初時的工程,也因人手不足,或使用效率低下而遭致荒廢和棄置。經調查發現,相關農田水利工程的運維經費通常是依靠當地人民政府和國家的財政撥款,其中,國家對此項目的撥款通常需要層層審批,耗時較長,難以形成“及時雨”;而地方人民政府對農田水利維護的財政支持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這共同形成的資金缺口,使得部分水利工程在其建設過程中便因資金不足而質量不高,從另一層面來看,也就造成了后續易于損毀的原因之一。
設施整體管理水平欠佳。目前我國小型水利工程運行和管理工作主要由鄉鎮水管站代管,水利工程設施無論是因為自然原因遭到毀壞,還是由于人為因素的破壞,都沒有人愿意付出過多精力和資金對其進行管理、維修。大多水利工程建成之后,表面上是受地方政府和受益人共同維護和監管。但事實上,部分地方政府管理維護服務機制并不完善,甚至連專職監管部門都未曾設立。
全面推廣田間節水技術,加強對基層水管站、水庫、灌區管理所等管理機構的建設,建立規范化的管理體制。具體地說,田間節水技術的范圍相當廣泛,包含了各種水利灌溉節水技術,比如,對回歸水的利用而實現灌溉的,有利用地下與地表水進行聯合調度的,有重復利用可流失水資源的。常言道:“水,作為人類與自然界一眾生物賴以生存的本源所在,其不僅是勞作生活的最基礎,也是自然界生命的意義,更是環境生態的基礎。所以必須加大對水法、水情的宣傳力度,提高全體人員對水利工程的重視程度,強化水利工程責任意識。比如,相關人員可以設置專門崗位,安排專業人員對其轄內水利設施進行定期檢查,一旦發現任何存在影響生產生活以及設施本身的隱患時,必須即刻采取解決措施,務必將隱患“滅殺”于最初時,最大限度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和使用。
拓寬水利設施籌資渠道,基于上述可知,農田水利設施的運維與管理經費來之不易,且數量有限,所以,相關人員和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需要,客觀全面的向上級主管部門、政府財政部門等提起申請,爭取國家財政經費補助來實現對農田水利工程的有效維護;又或是通過征收水費、轉讓承包經營權等方式,為水利工程設施籌集相應的維修費用。除此之外,還應將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人――人民群眾也納入其中,使之明白水利工程建設造福于民,但也需要民眾的權利支持,借助完善“一事一議”政策,逐步推廣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自主投資投勞,自上而下的為水利設施的管理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