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老人的“家”解說參考詞
落下閎還運用渾儀測定了28宿的矩度,科學界公認是精度很高的數據。
春節老人(館五)
確立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歷日制度是落下閎又一偉大功績。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都是以封建迷信來愚弄人民,秦至漢初推行的顓(zhuan)頊(xu)歷就是這樣的。顓頊歷雖比其它歷法較合天象,但卻是一個以冬季十月作為歲首的政治年度,即每年開始的第一個月為十月。按照這個順序安排下去,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端月(因避秦王贏政之諱,故稱端月,到了漢朝才改稱正月)、二月到九月歲終。遇到閏年的閏月就置于歲末,稱為后九月。至于史實發生的年月,也完全按冬、春、夏、秋的順序安排。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這是根據五行學說推演來的。戰國時齊人鄒衍(yǎn)等人提倡五行學說,他們論證周朝是火德,誰滅周朝的呢?“能滅火者水也”,所以“始皇采用”。《史記•封禪書》還說:“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端也”。秦始皇聽了五行學派的意見,自以為他得了水德,遂以十月為歲首,并規定每年十月朔日受百官朝賀。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二0六年冬十月入關,在灞上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西入咸陽,為漢王朝奠定了基礎,故仍以十月為歲首,保留了十月朔日受百官朝拜的舊制度。
盡管封建專制帝王強迫推行這種日歷制度,但勞動人民為了正確掌握農時,一直仍以正、二、三月為春,四、五、六月為夏,七、八、九月為秋,十、十一、十二月為冬的順序安排生產、生活。落下閎在制定太初歷時,就根據當時政治經濟發展形勢,結合人民群眾的要求,改變了舊的歷日制度,規定每年以孟春正月朔日為歲首,被漢武帝采用。落下閎確立正月為歲首后,人們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新年”,民間習稱“過年”,一直沿至清末。民國元年,定春、夏、秋、冬四節,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歷1月1日為元旦、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并正式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歷1月1日為元旦。從此,春節正式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落下閎確立的這種歷日制度,兩千多年來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國古代有幾種關于春節的傳說。
一是“萬年制歷”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由于歷法定得不準,天時與農事往往不能正確地配合,農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當時的天子祖乙見到節令紊(wěn)亂導致民不聊生,也非常憂慮。他就召集百官詢問節令失常的原因。節令官阿衡自己也不明白,就隨意編了個理由,說是人們得罪了天神;要使節令恢復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請求寬恕。祖乙聽信了阿衡的話,就親自率領百官,熏(xūn)香沐浴,前往天壇祭祀天神,并傳諭全國百姓設壇祭天。可是折騰了半天,節令還是照樣的亂。
當時在定陽山下,有個青年樵夫名叫“萬年”。萬年平日以打柴采藥為生。他看到節令紊亂,莊稼人無法種田,也是急在心里,苦苦尋思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萬年上山砍柴,砍罷了就坐在樹下休息。他眼望著樹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將節令定準的事。不知不覺過了大半個時辰,他才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后,萬年就設計了一個“日晷(guǐ)儀”。可是,一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又失去效用了。有一天,萬年在泉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的往下滴,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回家后,萬年就動手做了一個五層的漏壸,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這么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地掌握時間了。有了計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的觀察天時節令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