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老人的“家”解說參考詞
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誤,谷雨西廂好養蠶。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zān)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義俠同耘夏至田。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江亭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
爛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rú)小雪詠詩篇。
幽闔(hé)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一捧雪飄空交大寒。
這首彈詞可謂匠心獨運,不僅文詞典雅,巧嵌(qiàn)節氣、戲名,而且與當時物候絲絲入扣,渾然一體,聞者無不叫絕。
24節氣能得以規范流傳至今,這正是落下閎了不起的貢獻。
朗聚群星(館七)
《太初歷》頒行之后,漢武帝封落下閎為侍中(顧問),他辭而不受,回到閬中繼續研究天文;并將他的淵博知識傳給后代。在他的巨大影響下,漢唐時期的閬中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薈萃,群星燦爛。
西漢末,閬中出現了著名天文學家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公元前15年、公元元年我國相繼發生兩次日食,就是他們在閬中觀測記錄下來的。
三國時期閬中又有周舒、周群、周巨,祖孫三代都是著名天文學家。他們在庭院中建樓觀測天象,積累了大量天文氣象資料和知識,能預報風雨災變。巴蜀人稱落下閎為“前圣”,稱周群為“后圣”。周氏祖孫住宅所在街道被命名為“管星街”。
落下閎名滿天下,還吸引各地天文學家、騷(sāo)人墨客,紛紛匯聚于閬中這塊風水寶地。唐代天文學家、風水大師袁天罡(gang)、李淳風,定居閬中研究天文數學,后終老于閬,葬于他們自測的墓地。
關于他們自測墓地,有這樣一個傳說:
李淳風自測墓地行至閬中天宮鄉寶珠村,發現一處九龍捧圣之地,大驚曰:“好地,好地。”就地插了一根金針入土。并擇了一個日子,準備先修墓,待日后歸天后再葬墳。到了選定的日子,李淳風意外地見到袁天罡。袁大師詫異地問:“李大人到此有何貴干?”李淳風說:“我到此選一寶地只為身后事。”袁大師驚呼:“我也相中一處美穴,先修墓,待我百年之后歸土于此,今日準備破土修建。不知李兄看中何處?”李淳風帶袁天罡到自己插金針的標記處,袁大師辯道:“此地我早已選中,李兄何必奪人所愛?”李淳風這一驚非同小可,急忙說:“不知大師有何憑據斷定就是此地?”袁大師說:“我在此埋了一枚金錢。”李淳風說:“我在這里插了一根金針。”二人驚奇萬分,忙叫人把土刨開,果然看見金針就插在金錢的方孔里。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二人笑道:“你也愿,我也愿,合建一個天宮院。”
現在的天宮院是在明朝時期被火燒后重建的。袁、李去世后,先后安葬在天宮院鄉北觀稼山為袁天罡墓,南五里臺山為李淳風墓,兩墓地遙相對望。當地百姓為紀念二位天文歷算家和天文算數家,為其立碑樹傳。閬中設有“淳風鄉”,建有“天宮院”,世世代代紀念他們。
永恒紀念(館八)
落下閎崇尚科學、勇于求索精神;注重實干、實踐第一的精神;以民為本、造福人類的精神;淡薄名利、報效鄉梓(zǐ)的精神,深深銘記在人們心中。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紀念會,到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及各類辭書、典籍、方志的記載,各類報刊雜志和影視作品的宣傳,人們以各種方式緬懷、紀念和頌揚這位世界杰出科學家。閬中人民更是萬分珍惜他給家鄉帶來的榮譽,不僅以建觀星樓、命名七里新區“長公大道”、復建“星座苑”(落下閎故居)、辦“春節老人”網站等形式紀念他,而且把他作為永遠學習的榜樣。
一個歸隱民間、默默無聞、而切切實實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巨星,在古樸的小院里傾訴著科學的真諦,閃耀著民族精神的靈光,展示著一片沃土人文的輝煌。這里就是沐浴著、也放射著燦爛星輝的“星座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