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概況導游詞(精選4篇)
山西概況導游詞 篇1
五老峰原稱五老山,晉代張僧鑒的《潯陽記》中有“五老峰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虞鄉縣志》中有“五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諸峰之總名也”的表述。五老山之五老,源出于古代傳授伏羲《河圖》《洛書》五老之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峰霞舉,孤標峰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項”的描寫。北宋魏野《送陳越之河中寧親》有”三臺筵上飛觴送,五老峰前負米歸“。元代初年的嘉善大夫、詩人王惲在其所作《五老歌》中寫道:“曉披五老峰上云,晚釣五姓湖中鯉。”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峰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20余通明清時代修廟的碑刻記載了當時朝山廟會的盛況。
據現存石碑記載,五老峰的建筑最早見于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圓通寺和觀音閣,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花紋方磚隨處可見。五老峰的碑石記載了其千年繁榮紀事以及民間傳說軼聞,如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的趣聞等。
山西概況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說,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筑風格,豎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筑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余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峽谷河床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筑,矚目遠望,仿佛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么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并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恒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后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筑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筑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布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插入巖石里的橫梁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于洞內,后將橫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梁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著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筑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筑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恒山主峰天峰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筑奇巧著稱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于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筑中極為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悅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于一身,可見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脫紗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脫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后把里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厘米的塑像,凈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云游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歷懸空寺后,在他的游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贊譽;英國的一位建筑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山西概況導游詞 篇3
各位團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漳州觀光旅游。今天我為大家導游講解的景點是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九龍江畔的丹霞山下,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佛教大寺院。南山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建筑群是清代末年重修的。
據《漳州府志》記載和歷史傳說,南山寺原是唐太子太傅陳邕的住宅。因為宅院的規模過大,而且形式又象皇宮,超過了當時封建等級。有人暗中告他僭越之罪。一場大禍就要降到陳邕頭上。陳邕束手無策,他的女兒陳金花急中生智,勸父親獻宅為寺,自己則削發為尼,從而使陳邕一家得以消災避禍。
山門橫披“南山寺”三個字,是明代大學士黃道周所書。
[天王殿] 這一殿是天王殿。正中端坐的這尊菩薩是彌勒佛。您看,他正笑哈哈地迎接我們呢。兩旁是四大天王。彌勒佛背后這尊菩薩是韋陀,它是佛教的守護神之一,也稱韋陀將軍。據說,出家人進住寺廟時,首先要參拜韋陀,看它手中的“摩杵”的姿勢怎樣,然后才決定自己是否長住,或者只作短留。
[大雄寶殿]好,我們現在到大雄寶殿游覽。這一殿最早建于唐代,經過多次修葺,殿堂高大雄偉,氣象巍峨。中間這尊金身坐像是佛教的創始人釋加牟尼。左邊這尊是西方阿彌陀佛,右邊這尊坐像是東方藥師佛,眼睛都上挑,下巴較尖,雙肩削狹,身體部分裸露,袈裟全部漢化。這是宋代雕塑藝術的特征。三尊坐佛盤膝跏跌,貌似凝思,肅穆莊嚴。兩旁站立的是護法天神阿立和伽葉尊者。
殿中右側這口巨大的銅鐘,是南山寺的寶貴文物之一。它的口徑1.15米,高1.84米,重1300多斤。大鐘本來是唐代鑄的,以后蝕壞了。到了元代延佑年間,南山寺規模得以擴大,香火旺盛。住持僧決心重鑄一口大鐘。全寺僧眾分頭出動,四方化募。一位孤苦伶仃的老阿婆沒有錢,就捐獻出她僅有的一支銅釵;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捐出僅有的兩文銅錢,表示善男信女的一點心意。可是化募的和尚認為區區小物,隨便把銅釵和銅錢扔到寺院的墻角里。說來也奇怪,澆鑄銅鐘時,大鐘始終留有兩個空洞和一處隙縫。后來幾次翻鑄,仍然沒有辦法填補好。寺里的主持無計可施,只好領著僧眾念經拜佛,請佛祖指點。
時住持夢見韋陀對他說:“大鐘不全,還欠兩錢,裂縫難合,實少一釵”。住持醒后,問僧眾:“誰化緣回來,少交一釵和兩文錢”。這時化緣的和尚恍然大悟地說:“是我看那東西太小,就把它們丟到墻角里”。住持聽了就說:“你已是出家人了,還脫不盡勢利心。富人施舍幾兩銀,也不過是他們家財的一部分,而老阿婆的一支銅釵,卻是她唯一的寶貝,乞丐的兩文錢,就是他的全部家當。這一支銅釵和兩文錢的輕重,怎能小看?你們應該從此參透禪機,平等待人”。
住持叫人找出那支銅釵和兩只銅錢,鄭重地投入熔爐,恰巧彌補了空洞和隙縫。現在這口銅鐘有元代主持僧古愚的題銘,還留有銅釵和銅錢的痕跡,成為寺院僧人用來宣揚眾生平等的佳話。諸位有興趣的話,不妨找找看。
[藏經殿] 這一殿叫藏經殿,也叫玉佛殿。殿中供奉的這尊玉佛,是由整塊純白大理石雕琢而成,高2米,重達4000斤,凈碧如玉,晶瑩潤滑。這尊玉佛是清光緒三十年(公元)由住持僧妙蓮向緬甸華僑化募請來的。當時進口的一共有三尊玉佛,一尊安奉在北京團城內;一尊安奉在上海的玉佛寺,南山寺這尊是最大的,所以十分珍貴。您看佛面容恬靜安詳,雙耳垂肩,姿態優雅而不失端莊,袈裟右袒,胸臂裸露,圓滑光潔,顯然是緬甸的體制。藏經殿里還藏有清光緒皇帝頒賜的《三藏經論》等。
[石佛閣] 這是石佛閣。中間這尊石佛及蓮花壇座高達6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立式石佛。這里原來沒有佛閣,只有一塊天然的石筍,巍然聳立。建造南山寺時,一位石匠利用天然石筍雕成這尊立式大石佛像。其雕技優美細致,形態真實,面部豐滿,兩耳垂肩,肩部略垂,眼睛凸起而明澈,兩手過膝,法相莊嚴,線條粗獷古博,保存著唐代的造像藝術風格。經考古專家鑒定,這尊立式石佛像的藝術價值,堪與去崗、天龍各寺的石像相媲美。佛像雕好后,才建起這佛閣。您們看這石柱上有一幅明朝天啟年詩人柯興邦的題聯:
石骨金身何處來,無始無終自在;
慈云法雨從空下,亙天亙地悠然。
剛才我們在大雄寶殿中看到的六根高大石柱,是當時雕刻這尊石佛劈下的材料。但是,您如果仔細觀看,就會發現這尊佛像的鼻孔略嫌小了些。這有一個很有趣的民間傳說。
這尊石佛雕成后,石匠為了炫耀自己的雕技,揚言如果有人能找出這尊佛像雕刻的毛病,他情愿不拿一分工錢。果然,全城的官紳、名人學者、佛門信徒觀賞了石佛后,無不贊賞佛像的雕技,誰也找不出毛病。突然有一個小孩指著大佛像問道:“嘻嘻,這大佛像的手指頭那么大,而鼻孔那么小,他怎么挖鼻孔呢?”
眾人一看,果然如此,不禁大嘩。石匠聽后,羞紅著臉走了。佛家以此來宣揚智人有愚、愚人有智的道理。其實我國唐代的造像與繪畫一樣,追求神似,不那么講究比例。所以絲毫不影響尊石佛的藝術價值。
大石佛的左右兩尊是后人塑造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
[德星堂] 這間屋子叫德星堂,原來是供來客住宿的。1930年至1931年間,陶鑄同志擔任閩南特委書記時,就住在這里。在陶鑄同志的領導下,南山寺的僧俗人都同情革命,擁護共產黨。在他們的掩護下,中共閩南特委機關隱蔽在寺內,領導著閩南革命活動。那時,中共漳州縣委書記李金發和王占春同志,在陶鑄同志的領導下,組織起一支游擊隊,在九龍江兩岸開展武裝斗爭,后來發展成為閩南工農紅軍游擊隊。城鄉的工農革命運動,在閩南游擊隊的武裝支持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后來,這支游擊隊擴編為紅軍獨立第三團,而南山寺的僧眾肖達如等七人在陶鑄教育和影響下,卸下袈裟,參加紅軍,跟隨毛主席前往江西中央蘇區,幾十年轉戰南北,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貢獻。
山西概況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并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xx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于東經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人口3000余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119個縣(市、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也叫“煤炭之鄉”。
山西表里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于22—28℃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