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導游詞(精選10篇)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1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于天橋南大街126號,它的的前身是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始建于1950年,1959年建成,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展覽面積6,000平方米。以展示生物和人類發展史,普及自然知識為主中,是一座大型自然主題博物館。
這里有生動的生物進化史陳列,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動物,千姿百態的植物的各種個樣的生物化石和標本,自然博物館有5個展廳,分別是四個基本陳列和一個恐龍世界博覽。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余萬件,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黃河古象化石、恐龍化石名揚海內外。
“動物陳列”按系統發育順序展示了現生主要動物類群,反映了動物界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歷程。“植物陳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細菌、藍菌,真核生物的藻類、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標本及生態照片,展現了諸位的多樣性,再現了植物演化的歷程,反映了植物對動物、人類的生存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古生物陳列”踏著史前生命的足跡,通過大量的化石標本展示了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由變溫到恒溫、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歷程。“人之由來陳列”展示了由猿到人的歷史進程,以及個體的人十月懷胎的誕生過程,勾畫出人類自身的發展軌跡。“恐龍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恐龍復原,配以聲光電,讓觀眾仿佛回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生態環境中,因而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2
大連自然博物館是中國自然歷史性博物館,位于遼寧省大連市勝利橋北。大連自然博物館是一座集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標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其前身始建于。建筑面積5100平方米,陳列面積2470平方米。館舍為俄式建筑,原是沙俄帝國侵占大連時的市政廳,3月擴建為滿蒙物資參考館,改名為滿蒙資源館,1931年末更名為滿洲資源館。1945年歸屬中長鐵路大連分局,定名為東北資源館。1950年由大連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1959年改名為大連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有各種標本近20萬件,珍貴標本6千余件。在國內獨一無二,在亞洲也屬罕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連自然博物館是一座集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標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其前身始建于。新館為現代歐式建筑,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黑石礁海濱,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萬平方米,是國內唯一擁有27萬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連自然博物館有各種標本近20萬件,珍貴標本6千余件。館藏特點是海洋生物標本和"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其中海獸標本20余種,其種類和數量在國內自然史博物館中是最多的,其中重達66.7噸的黑露脊鯨標本,在國內獨一無二,在亞洲也屬罕見。"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在國內是種類最多最有特點的,其中一窩鸚鵡嘴龍化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震驚世界的國寶級化石標本,其研究成果論文已發表在《Nature》(20xx年9月431期)上。
大連自然博物館館內現開設地球、恐龍、海洋生物、東北森林動物、濕地、物種多樣性、遼西古生物化石等12個展廳。走進序廳,一幅長22米、高3米的巨型浮雕將"自然與人"藝術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氣勢宏大壯觀;恐龍展廳內40米長的巨幅半景畫和栩栩如生的恐龍生態模型,演示了恐龍產生、發展、滅亡的全過程,觀眾可直觀地了解恐龍及其生活環境;十分珍稀精美的遼西古生物化石,仿佛在默默地向人們講述著發生在億萬年前的神奇故事,使我們對生命的進化產生無限遐想和對未來的深思;在物種多樣性展廳內,觀眾只需按下按鈕就可以聽到來自自然界近30種鳥類的鳴叫;走進東北森林動物展廳,猶如進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種動物集聚在你的身邊,使人不禁發出要愛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感嘆;觸摸式多媒體電腦、大屏幕彩電,以及中央空調、樓宇自控、保安監控、數碼自動講解系統等高科技硬件設備,給觀眾創造了一個方便、舒適的參觀環境,此外還有供學述研討等文化活動的多功能廳,供觀眾休息、觀景的休息廳,以及購物、飲食等服務設施。來大連自然博物館參觀,不僅能增長自然科學知識,還能領略大自然的獨特風光,在成片的黑色礁石和小石林的環抱中,聆聽大海與礁石的"對話"。
大連自然博物館陳列水平先進,新館陳列先后獲得20xx年全國十大陳列精品獎和最佳新材料、新技術運用獎、20xx年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遼西化石研究20xx年獲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xx年大連市文明單位,20xx年大連市首屆十佳環保景點,20xx年大連市旅游工作先進單位。20xx年作為東北地區唯一入選的博物館,參加了法國舉行的中法文化年活動。20xx年獲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xx年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xx年大連市優秀科普教育基地,20xx年獲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大連自然博物館正以嶄新的面貌熱情歡迎來自國內外的各界朋友。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我叫劉,今天是你們的導游。
我們今天來到的地方是大家都知道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北京故宮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始建于1420xx年,建成于1420xx年,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又名紫禁城。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屋子有9999間半,故宮四周饒10米高的城墻,外有50多米寬的護河城。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北京故宮門前。各位游客,你們看,這座故宮的四個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游客,這里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墻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外朝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它們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和殿,它是三大殿中最為高大的,它金碧輝煌,這個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子上雕刻著云龍云鳳的圖畫,末代皇帝溥儀就是在這里舉行了他的登基大典禮。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各位游客,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皇帝以后,這里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乾清宮,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宮分為中殿、東暖閣及西暖閣三個部分。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臨時按見大臣的地方,殿中設有皇帝寶座及御案,正中掛著一塊“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訓,作為治國、修身、平天下的基本準則。東、西暖閣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現在請各位隨我去參觀交泰殿。各位請看,這座四角攢尖頂的大殿叫交泰殿,這座建筑是明清兩朝皇后過生日時舉行壽慶活動的地方。在大殿后墻匾額上有“無為”二字,那里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夠以德制國,施以仁政,以圖國家長治久安。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園--御花園,這里是帝后們的休閑娛樂的場所。等一會兒大家可以在這座名字叫堆秀山的假山前拍照留念。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4
其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花邊圜底罐,它是三峽古代鹽業的見證。考古人員在忠縣發現了大量西周至戰國時代的花邊圜底罐,經實驗表明,忠縣花邊圜底罐內壁附著物和自貢漢代鐵鹽鍋內的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象。這表明,古代巴人至少在西周時期就進行井鹽的開采加工,比文獻記載的最早李冰的采鹽早了七百年。
巴國晚期,由于楚國的逐步緊逼,其政治中心之間退入嘉陵江流域,控制范圍也逐步縮小。利用巴蜀矛盾,秦國趁機于公元前316年攻滅蜀,巴兩國,秦國在巴,蜀采取不同的政策,鎮壓蜀而籠絡巴。此后,秦人將楚的勢力逐出渝東,并以巴地為攻楚前沿陣地。秦漢時期的巴人對于中原文明來說依舊是少數民族,,“漢歸義賨邑侯”金印所展現的歷史就是巴人對中原王朝的歸順。該印金質,印紐臥駝行,出土于云陽縣南境雙河口夾溝壩,印文為“漢歸義賨邑侯”。賨指賨人。秦漢時對巴人的稱呼。
三國時期,三峽石吳蜀兵戈交鋒的前沿地帶,它見證了夷陵之戰,劉備托孤等重大歷史事件。而更相傳劉備夷陵之戰兵敗后,諸葛亮在今奉節地區設下八陣圖困住東吳大將陸遜的追兵,但今日已失傳(見下圖)。魏滅蜀后,又從這里開始了伐吳戰爭,《晉書。王濬傳》記載,魏王令益州刺史王濬率領巴蜀兵伐吳。這便是詩人劉禹錫詩中吟道的“{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巴文化石重慶地區進入文明時期的第一個文化,是重慶地域文化的根。巴人在艱苦自然環境下和強敵的雙重壓迫下,不斷抗爭,形成文化特色,兩千多年以來,逐步沉淀到巴渝文化的最深層。巴國雖亡,其文化傳統與中原的融合卻經歷了緩慢的過程。巴人在相當時期內仍保留著原有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西漢早期開始,隨著西南夷的開發,巴文化日漸沒落,具體表現為隨葬品中鐵制農具的出現,兵器數量的逐漸減少。大致到漢武帝時期,這一融合才告一段落。這種文化融合石雙向進行的,其中以農耕經濟為特征的秦漢統一的中原文化進入主流,巴文化中的不少精華也由此滲入秦漢文化,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一條涓涓支流。
第三部分:調查總結與體會調查總結與體會:通過這次親自的調查發現深感實踐調查的經驗的缺乏,在技巧和方法上以及熟練程度不足。最慚愧和著急的是感到專業知識的力不從心。通過這次完整的獨立自主的調查,認為作為學生的作業很有必要,對專業知識的運用提升用巨大的幫助。在匯總全國不同地區的博物館的調查,能從宏觀上把握文化的共同性,也能在微觀上發現地域差異。若能很認真的做好這次報告,我覺得意義是重大的。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很難對全國各地歷史有一個總體的詳細的透徹了解,而查找史料不夠形象具體,有大海撈針的感覺。對地方博物館的調查,并得以匯總,就仿佛有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大調查。所以,在此次調查之后,希望能在一兩年后,同學們有了更高更精的歷史文化覺悟和修養后再進行一次更詳細的地方博物館深入的調查。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5
迎大家來到我們重慶,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長江旅行社對各位貴賓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托大家的福,我很幸運的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姓劉大家直接叫我小劉就行啦,可別叫什么劉導之類了,多不親切啊是不是?好了請大家核對一下時間,現在是晚上八點整,我們的船即將起航,大家看看自己的左手,有沒有提著別人的行李,看看自己的右手,有沒有拉著別人的老婆!哈哈聽出來我講錯了啊,我就是想知道大家是不是被美麗的山城夜景吸引住了沒聽到我的講話啦!
好的,大家可以一邊欣賞夜景一邊聽我講一下我們明日后日的行程,大家記不住沒有關系我們每到一站我都會為大家先簡要的介紹一番:我們現在出發大概明天早晨6點左右到達豐都鬼城進行參觀游覽。下午游覽匠心獨運的石寶寨,21:00左右下船拾級而上,參觀平湖岸邊依山傍水的云陽張飛廟(游覽1.5小時),“江上風清”四個大字依舊雋永渾厚,講述著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的千古傳奇。隔江遙望云陽新城萬家燈火。后天抵達白帝城,早餐后上岸游覽『白帝城』景區(約3小時):感受濃濃的三國文化,嘆劉備托孤的無奈與悲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確實悲壯!然后我們將體驗高峽平湖后新盆景式島嶼景觀,近觀夔門雄姿。返船下行,游船駛入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長約8公里,以雄奇險峻著稱,尤以號稱“天下第一門”的夔門而聞名天下。它們總是給我一種感覺就是群山要沖出去,河流想擠出去。那么午餐后呢,我們將繼續領略長江三峽第二峽—【巫峽】的旖旎風光:幽深秀麗的巫峽宛如巨幅山水畫卷,迂回曲折、柳暗花明,更有聞名遐邇的『神女峰』令你魂牽夢縈。晚上抵達三峽大壩,船過永久船閘,大家可以一起感受“乘船下樓梯”的奇妙感覺,親眼見證中國人的驕傲—舉世矚目的雙線五線船閘。晚游船上舉行歌舞聯歡晚會。至于咱們以后的活動就以后再說吧。先講我們明天一起見鬼的事吧,呵呵,豐都叫鬼城嘛我們進鬼城不就是見鬼嗎?豐都,自古以來就是文化鬼城又稱為“幽都”、“中國神曲之鄉”。這個神曲指的并非網絡流行的龔琳娜的神曲啊。鬼城以各種陰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內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橋、黃泉路、望鄉臺、藥王殿等多座表現陰間的建筑名城,是中國很有特色和名氣的歷史文化小鎮,以其作為陰曹地府所在地的鬼文化而蜚聲古今中外。這里流傳著許多鬼神傳說,《西游記》、《聊齋志異》、《鐘馗傳》等許多中外文學名著對“鬼城”豐都均有生動描述,頗富傳奇色彩。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6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于天橋南大街126號,它的的前身是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始建于1950年,1959年建成,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展覽面積6,000平方米。以展示生物和人類發展史,普及自然知識為主中,是一座大型自然主題博物館。
這里有生動的生物進化史陳列,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動物,千姿百態的植物的各種個樣的生物化石和標本,自然博物館有5個展廳,分別是四個基本陳列和一個恐龍世界博覽。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余萬件,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黃河古象化石、恐龍化石名揚海內外。
“動物陳列”按系統發育順序展示了現生主要動物類群,反映了動物界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歷程。“植物陳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細菌、藍菌,真核生物的藻類、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標本及生態照片,展現了諸位的多樣性,再現了植物演化的歷程,反映了植物對動物、人類的生存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古生物陳列”踏著史前生命的足跡,通過大量的化石標本展示了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由變溫到恒溫、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歷程。“人之由來陳列”展示了由猿到人的歷史進程,以及個體的人十月懷胎的誕生過程,勾畫出人類自身的發展軌跡。“恐龍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恐龍復原,配以聲光電,讓觀眾仿佛回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生態環境中,因而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人類擁有地球,地球養育了世間的萬物生靈。熱愛我們的家園,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了解這塊熱土上的自然歷史變遷。自然博物館,將幫助人們重溯自然界的軌跡,并且為弘揚中國光輝燦爛的文明史,讓世界了解中國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7
各位旅客:
你們好!歡迎來到遙遠而神秘的`恐龍世界!我是小小科普講解員袁靖怡,今天由我來為大家講解。
你們喜歡恐龍嗎?你們愿意和恐龍成為好朋友嗎?我也和你們一樣,非常喜歡恐龍。
你們看,在我們周圍就有好多好多恐龍,不是嗎?它們有的有三層樓那么高,有的卻和我差不多高,有的恐龍非常和善,而有的卻特別兇殘!這些神秘的恐龍現在已經全部滅絕。今天,我們只能在這個展廳里,看到它們神奇的骨架了。下面就讓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認識它們吧!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這個展廳里歲數最大的祿豐龍,他生活在兩億年前的侏羅紀。祿豐龍身長6米,是一種雜食性恐龍。祿豐龍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自然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已故的楊鐘健教授,1938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發現的。它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發現、挖掘、整理、裝架的第一只恐龍,因此有重要的意義。化石發現于云南省祿豐龍,楊鐘健為了紀念他的.導師、德國著名恐龍專家許耐,把這只恐龍命名為許氏祿豐龍。
請大家跟我住這邊來。
你們看,在這個寬廣的大廳里,有一條個頭最大的恐龍,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它叫:馬門溪龍。它是在我國四川井鹽縣被發現的,所以又叫井鹽馬門溪龍。馬門溪龍是中國最著名的恐龍,它生活在1億4千萬年前,身體有26米長,還長著一個10多米長的大脖子。它活著的時候大約有60噸重!
什么什么?60噸是多重?我告訴你們吧,就是把20頭大象的體重加在一起那么重!很驚人吧!別看它們長著大個子,卻只吃植物,所以小朋友們不用害怕。馬門溪龍是群居生活的恐龍,你們想想看十幾二十只這么巨大的馬門溪龍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壯麗的景象呀!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了解一下恐龍的滅絕。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生活最成功的物種之一,它們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但是在6500萬年前所有的恐龍就全部滅絕了,恐龍究竟是怎樣滅絕的呢?
大家說的都有道理。
其實,關于恐龍的滅絕有很多假說,至今還是一個謎。現在最流行的是小行星撞擊說,據說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突然與地球相撞,形成大爆炸,導致地球環境改變,使恐龍全部滅絕。
不管怎樣,恐龍的滅絕肯定與環境變化有關系。所以,大家要從我做起保護地球的環境。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的大家的參觀。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8
大連自然博物館位于大連星海公園西南的黑石礁海濱,是一座漂亮而宏偉的歐式建筑。博物館展品涵蓋了地質、古生物、動植物等多個領域,展品非常豐富,其中鸚鵡嘴龍化石、黑露脊鯨標本等都是非常珍稀的藏品。
博物館是一座坐落于海邊的現代歐式風格建筑,展館部分主要分為四層,設有地球、恐龍、海洋生物、東北森林動物、濕地、物種多樣性、遼西古生物化石等12個主題展廳。館內收藏有將近20萬件各類標本,其中海洋生物標本和“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為該館特色。
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生物標本與化石的數量和種類,在全國均屬名列前茅,其中不乏眾多珍稀珍貴展品。其中鸚鵡嘴龍化石是世界上罕見的、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個體數量最多的一窩恐龍化石標本,還有重達66.7噸的黑露脊鯨標本,在國內也是獨一無二。此外還有孟氏麗晝蜓、孟氏大連蟾化石,抹香鯨、灰鯨、長須鯨的標本,以及各種天然礦石、隕石、小動物標本、植物標本等許多展品。
大連自然博物館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
我叫劉,今天是你們的導游。
我們今天來到的地方是大家都知道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北京故宮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始建于1406年,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又名紫禁城。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屋子有9999間半,故宮四周饒10米高的城墻,外有50多米寬的護河城。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北京故宮門前。各位游客,你們看,這座故宮的四個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游客,這里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
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墻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外朝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它們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和殿,它是三大殿中最為高大的,它金碧輝煌,這個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子上雕刻著云龍云鳳的圖畫,末代皇帝溥儀就是在這里舉行了他的登基大典禮。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各位游客,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以后,這里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自然博物館導游詞 篇10
各位觀眾,你們好!歡迎來到遙遠而神秘的恐龍世界!我是小小科普講解員袁靖怡,今天由我來為大家講解。
你們喜歡恐龍嗎?你們愿意和恐龍成為好朋友嗎?我也和你們一樣,非常喜歡恐龍。
你們看,在我們周圍就有好多好多恐龍,不是嗎?它們有的有三層樓那么高,有的卻和我差不多高,有的恐龍非常和善,而有的卻特別兇殘!這些神秘的恐龍現在已經全部滅絕。今天,我們只能在這個展廳里,看到它們神奇的骨架了。下面就讓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認識它們吧!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這個展廳里歲數最大的祿豐龍,他生活在兩億年前的侏羅紀。祿豐龍身長6米,是一種雜食性恐龍。祿豐龍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自然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已故的楊鐘健教授,1938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發現的。它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發現、挖掘、整理、裝架的第一只恐龍,因此有重要的意義。化石發現于云南省祿豐龍,楊鐘健為了紀念他的導師、德國著名恐龍專家許耐,把這只恐龍命名為許氏祿豐龍。
請大家跟我住這邊來。
你們看,在這個寬廣的大廳里,有一條個頭最大的恐龍,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它叫:馬門溪龍。它是在我國四川井鹽縣被發現的,所以又叫井鹽馬門溪龍。馬門溪龍是中國最著名的恐龍,它生活在1億4千萬年前,身體有26米長,還長著一個10多米長的大脖子。它活著的時候大約有60噸重!
什么什么?60噸是多重?我告訴你們吧,就是把20頭大象的體重加在一起那么重!很驚人吧!別看它們長著大個子,卻只吃植物,所以小朋友們不用害怕。馬門溪龍是群居生活的恐龍,你們想想看十幾二十只這么巨大的馬門溪龍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壯麗的景象呀!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了解一下恐龍的滅絕。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生活最成功的物種之一,它們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但是在6500萬年前所有的恐龍就全部滅絕了,恐龍究竟是怎樣滅絕的呢?
大家說的都有道理。
其實,關于恐龍的滅絕有很多假說,至今還是一個謎。現在最流行的是小行星撞擊說,據說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突然與地球相撞,形成大爆炸,導致地球環境改變,使恐龍全部滅絕。
不管怎樣,恐龍的滅絕肯定與環境變化有關系。所以,大家要從我做起保護地球的環境。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的大家的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