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嘉定區江橋鎮掛職培訓總結
(一)區域經濟全球化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家和地區經濟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上海市提出,順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內、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在融入全國、服務全國中加快上海發展,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新局面。把利用外資的重點轉到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上來,擴大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布局結構,探索采用利用外資新方式,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和跨國采購機構,并推進一批外商投資大項目。通過招商網絡建設、提高招商會成效等措施強化招商引資。此外,上海還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營造出完善的法律環境,規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嚴禁復制剽竊范的政策環境、行政環境,良好的市場環境、經營環境和高效的通關環境。如今,外資企業在上海的工業產值、出口等指標中的比重已達到1/3到1/2。特別是一批跨國公司,不僅在上
海投資項目,更把遠東或中國總部遷往上海。XX年,上海市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28.2%,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的34.7%。江橋鎮在經濟全球化中,依據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突出抓好招商引資。XX年,他們牢固樹立了“內外并重、二三結合、政企聯動、質量優先”的大招商理念,進一步強化和改善招商引資服務的軟環境,尤其在優惠政策、誠信環境、辦證咨詢和為企業提供親商、穩商及“家政式”、“保姆式”的跟蹤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細致的工作。調整出臺了對各村和各大公司招商引資的考核意見,大大調動了全鎮干部群眾的招商積極性。進一步加大了江橋形象的宣傳力度,大力營造了招商引資的輿論氛圍。上述措施的實施,使全鎮招商工作雖面臨“非典”疫情等不利影響,仍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引進到位資金4393萬美元;引進商貿、服務、科技和工業型民營企業900家,注冊資金12.84億元。
(二)經濟運行市場化不斷按照市場競爭主體要求創新企業體制和經營手段是上海發展的基礎工程。過去的幾年中,上海全面推進以搞活國有企業為中心環節的綜合配套改革,全市國有企業、城鎮集體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國有和集體經濟基本上從一般競爭性行業和眾多低、小企業中退出,轉為個體私營經濟。規范化公司等股份制企業成為經濟運行的主體和基礎。市場體系更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健全完善了以證券、外匯、期貨、技術產權、人才等一批要素市場為核心的大市場體系。咨詢、審計、會計、法律等一大批中介服務機構迅速發展。江橋鎮以江橋資產經營公司為載體,采取集資產經營、招商、園區開發三大職能于一體的模式,實現三者的互動。XX年江橋通過對國有、集體企業轉讓、拍賣、租賃等形式的改制,以及金寶工業園區土地使用權轉讓等資產的經營,收入近億元,有效解決了招商成本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城市土地和基礎設施等資產的經營推上市;把國有、集體企業的存量資產盤活推上市;把物產管理推向市場。對資產的使用、流轉、管理全部按照市場化要求進行。
(三)城鄉建設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上海郊區主動融入上海發展大局,接受中心城區輻射的過程。在80年代,郊區定位主要堅持郊區農民糧食立足自給、城市鮮活副食品供應立足郊區“兩個立足點”;建設農副產品生產、城市工業擴散、科技中試和出口創匯“四個基地”。90年代以后,上海郊區功能定位調整為城市鮮活食品供應的基地、城市大工業轉移的腹地、市民休閑度假的綠地。進入新世紀,隨著生產力布局向郊區轉移、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向郊區轉移,經濟要素流動向郊區轉移的“三個轉移”的提出,郊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郊區第三產業已形成商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倉儲業四個支柱產業,其中房地產業差不多占全市的半壁江山。作為郊區經濟新的增長點,三產在郊區三大產業中所占比例不斷提升,年均高于郊區工業2至3個百分點。第一產業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糧經比例已從6比4調整到4比6,城郊型農業加速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九五看市區,十五看郊區”,上海郊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未來5年發展藍圖初步繪就:基本建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相適應,與國內外廣泛聯系的全方位開放的經濟格局;基本建成布局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多心多層,組團式的都市城鎮體系;基本建成高等級、綜合性、樞紐型,與國內外大交通連接的現代化交通網;基本建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居更佳,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環境。
(四)經濟社會協調化上海市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把科教興市戰略作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統領全市各項工作,在思想觀念創新、體制瓶頸突破、人才資源開發、政策支持聚焦、產業化項目等方面狠抓落實,著力推進,不斷增強城市持續創新能力,在更高起點上實現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跨越。一是集中力量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有效地發揮政府的推動力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創新支持體系,促進資源共享,降低科技創新成本,建設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人力資源平臺、科技創業投資服務平臺、建設信息服務平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等。二是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突破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瓶頸,在財稅、融資、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促進人才、知識和資本等要素有效結合。加大政府和全社會對教育研發的投入,推動國有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盡快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科技和教育發展。三是深入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完善人才工作體制和機制,改進人才合理流動。推動人才評價的科學化、社會化,建立以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實行收入與績效掛鉤,完善技術、知識、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努力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四是推進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建設。規劃和啟動一批經濟效益明顯、發展聯動效應大、有利于支撐產業戰略升級的重點科技項目,推動產業高地建設,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和具有競爭力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