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
面對錯綜復雜的矛盾和難以愈越的障礙,我們怎樣才能實現翻山越嶺呢?對此,有的人摩拳擦掌,有的人膽戰心驚,有的動搖了發展天然氣精細化工的信心;開始懷疑天然氣精細化工的旗幟到底能夠打多久;發展天然氣精細化工的思路是不是應該推倒重來,另辟蹊徑?針對這些疑難問題,面對墊江工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我們必須作出莊嚴回答,以統一思想,統一步調。一是堅定發展思路。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以天然氣精細化工和輕型加工為主導,構建區域經濟特色鮮明的現代工業體系”的發展思路,既是多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近年來的豐富實踐證明也是正確的。開弓沒有回頭箭,如果我們堅持不懈,集中力量,多渠道解決能源供應不足,同時拉長現有企業的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消化漲價因素,那將迎來一片坦途。如果我們放棄既定思路,重頭再來,開辟生路,勢必重蹈覆轍,死路一條,做大做強我縣天然氣精細化工將是一個“遙遠的夢”。所以,縣委、政府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決定,戰略定位不變,戰略思路不調。縣委光金書記在縣十二次黨代會上的報告和李勇縣長在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原汁原味地重申今后五年的發展思路。這說明縣委、政府是成熟和負責的,一以貫之,堅持到底。我們也決不含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二是不斷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市委提出:解放思想是“永不竣工的長期工程”。事實證明: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對外開放的力度和經濟發展的速度,我縣工業爬坡上坎,翻山越嶺,必須重新洗腦“充電”,通過反省過去,查找靈魂深處的污點;對照先進經驗,深挖思想根源。反復清洗,不斷灌輸,與時俱進,久而久之才能改變陳舊落后、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評判標準和行為準則。當然,解放思想決不是糊思亂想,見了紅燈就撞,必須實事求是。具體講:政府各部門要破除“管理就是開會,服務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的傳統陋習,增強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各企業要擯棄“不找市場找縣長”習慣作法,樹立市場觀念和競爭觀念;廣大群眾要清除“企業是禍水,老板是禍根”的仇視心態,樹立親商、穩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我們一定要把“四算四不算”作為思想解放的衡量尺度和評判標準,時刻檢驗行為,已知興替,已正衣冠,已明得失。三是樹立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縣發展工業不占天時,也不占地利,靠的人和。舉目一望,西部的政策優于東部,反而遠遠落后;資源富集的地方往往是最貧困的地方,“守著飯蒸子反把人餓死”的現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這既是怪事、又是規律的奇特現象,反映了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并不取決于政策優劣和資源多少,關鍵取決于人的意識和精神狀態。回顧我縣工業發展的歷史,正是因為歷屆縣委、縣政府時刻保持了強烈的危機意識,才闖出了一條適合墊江特色的工業之路;正是因為全縣上下樹立了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才使我縣工業悄然崛起;正是因為不占天時地利,才迸發了形成拳、抱成團持續不斷、永不枯竭的強大內在動力。
三、堅定不移實現再造一個墊江工業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互動規律,只有思想上的翻山越嶺,才有方向和目標上的堅定不移。根據縣十二次黨代會和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精神,今后五年,我縣工業要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新型工業化之路,扭住天然氣精細化工和輕型加工,圍繞提高價值和擴大規模,著力延伸產業鏈;依托重慶“兩車”等支柱產業,發展與之配套的輕型加工;引進和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檔次和競爭力;大力節約能源,嚴格控制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確立我縣天然氣精細化工和輕型加工的特色產業體系。具體目標是:到2011年,全縣工業增加值突破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雙雙超過50億元大關,三大指標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實現五年“再造一個墊江工業”的目標。經濟效益指數穩定在170%左右,全縣萬元工業增加值的能耗必須每年下降4%。
在制定了翻山越嶺的目標之后,必須擬定和落實戰略途徑。根據我縣工業發展的戰略思路,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天然氣精細化工和輕型加工兩大支柱產業,花力氣,下功夫,堅決突破脹穿。在天然氣精細化工方面,集中布局在澄溪至硯臺一線,我們的規劃是:近期以富源為主,投資1.3億實施聯醇項目,聯合興發集團投資1.6億新上碳酸二甲脂,攜手金富源投資6000萬,開發聯堿;形成企業之間、產品之間的相互循環。以金冠公司為主,聯合興發集團投資1.1億元,開發二甲基亞砜;力爭新上二甲基砜和硫醚、發展橡膠注劑。這些項目建成后,新增產值將近10億元,利稅將近3億元。同時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附加值,改善生態環境,有利無害,前景廣闊。遠期將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氰化工,利用長壽、萬州、涪陵三大化工基地的產品為原料,發展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力求站在巨人肩膀上迅速崛起。在輕型加工方面,以墊江工業園區為中心,規模發展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服裝鞋業加工以及高檔建材、生物制藥、電子科技、信息技術等低耗能、低耗水、無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瞄準市場,既造“原子彈”又產“手榴彈”,力爭做到每年有2至3個項目入駐園區,確保到2011年墊江工業園區開發面積達到3平方公里以上,規模以上的工業產值達到25億元,實現“再造一個墊江工業”的目標。在渝巫路和墊道路沿線以及中心集鎮,通過放手、放膽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充分利閑置資產,鼓勵農副產品加工、建工建材、運輸包裝等與大工業、大企業配套的相關產業,讓那些埋藏深沉的創業欲望和創業激情充分涌動起來,競相迸發,你追我趕,百舸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