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計劃中的農業和農村問題
第三個方面是農業科技進步。到“九五”期末我國農業增長中,來自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大約要占到44%—45%。有幾個關鍵技術在糧食增產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種子工程”,推出一大批優良品種,加快淘汰低產、低質的市場不適銷的品種。二是“白色革命”,在北方寒冷地區、干旱地區推廣地膜覆蓋技術。通過對地表進行地膜覆蓋,可以提高地表溫度,使作物提前播種,延長了作物生長期,還可以對土地起到保墑作用,以及抑制雜草的生長。這項技術的應用,對我國寒冷地區、干旱地區的糧食增產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第三就是節水灌溉技術,因為北方普遍缺水,要想發展農業生產,就必須打破水資源的制約。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在水資源的利用上,一定要實行開源和節流并重、以節水為主的方針。在“九五”期間,水利部推出了一系列節水灌溉技術,在全國建立了一批節水灌溉技術示范縣,普遍推行節水灌溉的技術,比如:噴灌、滴灌、微灌等。改變了過去大水漫灌的做法,用比較少量的水就可以滿足作物的需要。這三項關鍵性技術的推廣對“九五”糧食增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間糧食增產的第三個主要的原因和氣候有關。“九五”期間的氣候總體上講是處于豐水期,降雨量比較多。使一些長期受旱的地方緩解了旱情,糧食產量有較大提高。總的看,“九五”期間黨的基本政策的明確,科技成果大規模地轉化為農業的現實生產力,老天又幫忙,因此糧食增產具有必然性。但也有它的特殊性,如糧食價格大幅度提高,氣候總體說比較有利等,這些都不是經常性存在的因素。應該說,幾大有利因素都聚集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九五” 的政策因素、氣候因素、價格因素、科技進步的因素,都是有利于糧食生產的,這才有這樣一個局面。這是“九五”農業方面的一大成就。農業方面的第二大成就是《綱要》序言里講的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我國的扶貧攻堅計劃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的聲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是國務院在1994年開始實行的。當時,我國有8000萬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國務院決定要用七年時間解決這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到去年年底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還有3200萬。從總體上講“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目標是基本實現了,貧困的發生率已經從過去的30%左右降到了現在的不到4%。另一方面,農民總體上的人均收入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1978年的時候,全國農民的人均收入是134元,去年農民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2253元。《綱要》中對當前農業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講了四個方面:第一是城鎮化的水平還比較低,第二是科技教育落后,第三是水資源短缺,第四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九五”期末提出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縱觀整個“九五”,只有第一年即1996年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比較明顯的,比上一年提高了9%,但此后的四年,每一年的增長幅度都是下降的,1997年人均純收入增長4.6%,1998年增幅降到了4.3%,1999年降到3.8%,去年農民的收入增長幅度只有2.1%。農民收入增長局面很嚴峻,不僅表現在增幅下降,而且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原因:
一是農民的收入增長不完全來自農業,其中40%左右是來自非農產業,這幾年農民收入之所以還能夠增長,主要是靠鄉鎮企業的工資性收入,靠農民打工的收入,而來自農業部分的收入,已經連續三年絕對額下降,農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連續三年不能給它的經營者帶來收入增長,經營者就會不愿意對它投資,這就有可能影響到農業發展的后勁。二是我國有2億3千多萬個農戶,但農戶之間的經營結構和收入來源是不同的,在傳統農區,在糧棉主產區相當多數的農民主要還是依靠來自農業的收入。根據農業普查的資料,我國現在的純農戶和以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戶要占到62.4%,如果農業連續三年收入減少,那也就表明絕大多數純農戶和以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戶這幾年實際上是減收的。這就是問題的嚴重性。三是收入差距擴大,由于多數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所以收入差距在不斷地擴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問題,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它就還只是個經濟問題,還是個消費水平問題,但如果控制的不好,它就會演化成比較復雜的社會問題,所以對于農民收入問題要特別重視。《綱要》中總結的這四個突出的問題,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