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計劃中的農業和農村問題
農業、農村經濟的結構調整主要有四個大的方向:
第一個大的方向,就是要全面優化農產品品種,普遍提高農產品質量。不管是從事哪類農產品的生產,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果業,都要以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作為自己的調整方向。既然主要農產品供求中的數量矛盾基本解決了,我們有條件講究質量問題了,就應該提出這么一個要求,寧可少一點,但一定要好一點,以免白白浪費資源,浪費農民的人、財、物力。所以全面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基本方向。
第二個大方向就是要擴大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這對于農業今后的發展意義會越來越重要。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收入彈性,是針對某一個產品的市場前景而言的。通俗的講法是,人們增加的收入用在這個產品的購買上占了多大比重。這個指標可以反映收入的變化所導致的需求變化。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表明它將有很大的市場前景。但如果說人們增加的收入,沒有用在對某一種商品的增加購買上,如沒用于買肉上,那么肉這個商品的收入彈性就是零,說明它的市場已經飽和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一個現象,尤其在城市居民中,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用在吃的方面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少,恩格爾系數下降,食品的收入彈性下降,這對農民來說是很嚴峻的挑戰,就必須通過轉化和加工讓人們消費更高檔的食品才能擴大農產品的市場。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吃完飯,吃個蘋果或桔子,生活質量就不錯了。收入增加了也不能每頓吃兩個、三個,因為吃不下。市場怎么擴大呢?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把蘋果打成汁,一杯果汁可能就是三個蘋果,但一口氣就喝下去了,這樣市場才能擴大。所以,通過轉化和加工不僅使得農產品增值,而且可以開拓新的市場,引導消費,市場才會越來越大,農民才有增長收入的可能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改變兩個觀念:一是不能認為食品加工業是個科技含量很低,不需要多少投資的產業。國際市場上,有品牌、有市場的加工食品,它的科技含量都是非常高的,不采取先進的科學技術絕做不到這一點。第二個要轉變的觀念,是不能認為賣不出去的鮮活產品就可以加工。這是加工不出好東西來的。必須明確,供加工用的原料應當是專用的農產品,如專用小麥、專用葡萄等等,它們在品種上就和直接食用的農產品不同,否則是加工不出高質量的食品、飲料的,因此,要從品種開始調整,才能使得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取得更高效益。
第三個大方向,是要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過去由于農產品供給不足,所以各地農業都追求自給率。現在供求狀況變了,應該從這種傳統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來,去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比如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在結構調整上力度就可以更大一些,現在糧食供應很充分,這些地方少種一些糧,多生產一些經濟價值更高的農產品,尤其是出口農產品或者可以替代進口的農產品,不僅對當地農民收入增長有好處,而且由于當地生產糧食少了,就把糧食市場騰出來讓給了糧食主產區,就可以使糧食主產區發揮它的優勢,讓種糧食的農民也增加收入,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尤其是加入wto之后,農業會怎么樣?很多專家分析認為,我國土地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如糧、棉、油等,在國際市場上很難有優勢。但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生產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如畜禽產品、水產品、園藝產品(瓜果蔬菜、鮮花盆景)等。如何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這是加入wto后必須認真考慮的大問題。這就需要解決如何更好地發揮各地的農業比較優勢問題。我們想把畜禽產品、水產品、園藝產品打出去,打進國際市場,出得越多對我們的農業發展、對農民的收入增長越有利。而最具備條件打出去的顯然是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因這類地區土地金貴,但是經濟實力強,科技實力強,農民的科學文化技術和市場意識都比較強,在這類地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充分發揮優勢,就可以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而在內地發揮土地比較多的優勢,生產更多的糧、棉、油產品,這樣就可以在整個國家形成一種各區域之間互利互補的局面,促進整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