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生態旅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三是建設龍池—虹口生態運動休閑度假精品旅游區。以旅游度假集鎮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和運動、登山、探險、滑雪、滑草、溜索等項目開發為主,建設龍池生態旅游度假區;以森林夜景工程、景區植被調整、漂流開發、深溪溝旅游項目建設等為主,建設虹口生態度假旅游示范區;做好紫坪鋪環湖旅游和水上旅游綜合開發,打造紫坪鋪水上娛樂休閑度假區。
(五)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旅游投入機制,在發揮好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籌資、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經營”的旅游投入體制,吸引中外投資者和民間資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加強交通、環保、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實施旅游暢通工程。重點打通三大走廊,著力構建交通大網絡。實施成灌高速公路出口開放整治,加快天府大道建設和成灌公路整治,建設成灌公路快速交通走廊;盡快建設沿江跨江大橋貫通新光華大道,加強與周邊區(市)縣的協作,縮短成都到世界遺產地青城山的空間距離;加強與郫縣的協作,實施沙西線延伸段(唐昌—天馬)道路建設,構建成都到世界遺產地都江堰之間的又一條快速通道。進一步改善市中心區交通狀況,增開本市至雙流國際機場、成都火車站等的旅游專線,增強國際國內游客可進入性。
二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構建中國西部休閑度假第一城的要求,加大會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步行街等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市內交通、通信、賓館、飯店、公園等設施檔次。進一步加快通信網絡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實現所有旅游景區的有線、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
三是進一步優化城鄉旅游環境。繼續實施城市風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川西民居風格的城市建筑特色。實施城市污水管道改造、城市四河環境綜合治理和城市街巷綜合改造,大力實施城市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市亮點。同時,加強對城區、景區及沿線周邊鎮、村的整治、改造與建設,承擔為景區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服務,減輕景區內資源承載的壓力,逐步構建“山上游、山下住,景內游、景外住,溝內游、溝外住”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充分利用我市生態環境優勢和青城鎮五里村“長壽之鄉”和虹口、兩河探險漂流品牌,堅持用大旅游理念發展觀光農業和農家樂,著力打造“一鄉一色、一村一品”農家樂精品,促進農業與旅游互動,城市與鄉村互動,形成生態旅游新格局。
(六)營造環境,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生態教育。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教育中增設生態保護和建設教育內容,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保護野生動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或道德規范。
二是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市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我市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部分嚴禁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報告制度、輿論監督等制度,保護并優化環我市旅游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