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生態旅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三是建設高素質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人才是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關鍵和保證。要加強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在管理人員的培訓上,采取“借用外腦”的形式,邀請生態學專家、旅游專家等舉辦定期講座、培訓班等。在一般工作人員培訓上,堅持就地轉化的原則,按生態旅游區的規范要求和生態旅游企業的操作規范進行培訓。同時,通過生態旅游發展的利益回饋機制,建立以旅游職業技術學校、旅游專科學校為主體的培訓體系。在對社區普通群眾的培訓上,主要運用宣傳教育欄、廣播、電視等形式,把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觀念和當地文化、風俗等結合進行宣傳,便于當地居民接受,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良好運作機制。
附件一
度假勝地——蓬勃發展的虹口鄉生態旅游業
虹口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橫斷山北段川西高山峽谷世界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內,是目前世界上亞熱帶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虹口的生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多樣的自然生態,又有獨特的地質地貌資源,具有數量大、組合優、類型多、品位高的特點,是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最理想的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虹口緊靠特大城市成都市,距成都市路程僅70公里,車程不到一小時,是國內距大中城市最近,外部條件最好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到虹口生態旅游的客人大都來自成渝兩地及其他周邊市縣。
近年來,虹口鄉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發展”的生態旅游發展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環境綜合整治,積極開發生態旅游度假項目,先后開發了虹口漂流、虹口速滑、虹口登山、野花谷觀光、獼猴桃觀光、三紋魚觀光等生態旅游項目,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中心授予虹口漂流“西部第一漂”稱號,全鄉生態旅游接待戶100余家,住宿接待能力4700個床位,餐飲接待能力約10000人/天。自1999年以來,到虹口旅游的客人迅猛增加。1999年6萬人次,2000年10萬人次,2001年27萬人次,2002年達40萬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在8000人次;2003年在受到非典沖擊和氣候的不利因素影響下,仍接待了26萬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達1.2萬人次。按照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為虹口生態旅游所作的專項規劃,到2005年,虹口的年游人規模為42萬人次。生態旅游業的興起,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全鄉種植業和養殖業快速發展,全鄉已轉移農村勞動力900余人,農民人均收入從1998年的2710元提高到2003年的3503元,增加793元,不僅廣大農民得到了發展生態旅游的實惠,而且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下一步,虹口鄉將以推進城市化進程為契機,抓好以虹口村瓦子坪為中心的旅游基地區,以深溪溝、關鳳溝、賈家溝和磨子溝等為中心的生態體驗及自然觀光活動區,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為中心的空中游覽區等三大重點生態旅游片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生態旅游,實現旅游增長方式由“點”式發展向“片”區發展轉變。
附件二
長壽之鄉——青城鎮生態旅游方興未艾
青城鎮地處著名的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麓,是淺山地區和平原的銜接地帶,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自然植被良好,水質優良,森林綠化覆蓋率達70%,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91%,是著名的“長壽之鄉”,主要以農業觀光旅游、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為產業特色和發展方向,已列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區,先后有數十家國內新聞媒體報道了青城鎮的生態旅游和長壽現象,國內生命科學專家曾專程到青城鎮探索長壽之謎。